[摘 要] 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在新的發展階段提出的全新戰略構想。高等學校創新驅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支持和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應針對藍色經濟區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高層次創新型和高技能人才匱乏等問題,給予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依托高校科研人才聚集優勢,建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構筑服務發展網絡,全方位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
[關鍵詞] 藍色經濟 山東半島 高教
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目前,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從戰略規劃到具體實施,從面上推進到點上突破,正引領山東沿海諸地市提升發展境界、拓展發展空間、搭建發展載體,正帶動山東內陸腹地加快轉型,正把山東帶入一個藍色經濟的新時代。筆者認為,創新驅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支持和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高等教育擔當著新的歷史使命,應在關鍵環節上給予人才智力支撐。
當前,山東高等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貢獻的著眼點,應集中體現在引領支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搶抓機遇,擔當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使命,不僅是高校自身應有的責任,也是推動高校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無論是從山東省經濟發展大環境來分析,還是從山東高校發展要求來看,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發展,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經濟文化強省,需要高等教育從以下四個方面發揮支撐引領的作用。
一、以科研基地為基礎,建設具有特色的科技創
新體系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高等學校尤其是重點高校科研工作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認真做好頂層設計,構建符合國家、符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趨勢、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創新體系。在建設創新體系過程中,高等學校要從提升國家競爭力、推動科教興魯、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角度出發,發揮學科綜合優勢,通過規劃和力量整合,加強國家、全省重大科研平臺和基地的建設力度,重點加強新增國家級研究基地的建設工作,積極培育新的國家基地增長點,在藍色經濟區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要強化省部級工程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學科交叉和研發團隊與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共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心,構建體現適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和高水平大學內涵和特征的科技創新體系。
二、堅持人才支撐引領,加強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
建設
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引領支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根本還是靠人才支撐。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產業高地、創新高地、特色基地,關鍵也要靠建設人才高地。培育、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是贏得轉變發展方式主動權的關鍵。從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看,正是人才鋪就了投資路,人才高地支撐了產業高地,豐富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日益成為山東吸引外資、內資、臺資、韓資的重要投資環境。適應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需要,發揮省內高校作用,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和專業設置,擴大海洋經濟相關專業招生規模,培養大批緊缺人才。以部屬重點高校和國家級科研機構為依托,認真做好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圍繞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的重點領域,在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團隊建設等人才工程中,加大對藍色經濟區的優勢學科、重點發展產業領域的政策傾斜,集聚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實施學科帶頭人培育計劃、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泰山學者”計劃中,充分發揮創新人才自主創新的核心力量。高校要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將已有的優秀拔尖人才科研啟動經費與爭取國家、全省級科研經費結合起來,鼓勵優秀青年教師積極申請自然基金項目,參與國家、全省級重大項目,鼓勵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要支持優秀青年教師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開闊視野,積極參與跨學科、跨學校聯合申請科技項目,培養一批優秀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高校充分發揮其知識創新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生力軍作用,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原創性成果的同時,積極參與重點領域、重大項目、關鍵技術的應用開發研究,使高校科技研究人員獲得重大技術成果,以支撐引領創新型藍色經濟發展。高校還要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因為高校重點學科匯集了高校人才和科技資源,是高校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平臺,團隊做強了,重點學科做強了,高校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能力也就強了。
三、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承擔藍色經濟區重大科研
項目
高等學校要通過頂層設計和跨學科組織,敢于突破原有學科界限,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培養新的科研增長點。要加強科研戰略研究,堅持面向國家海洋戰略需求和科學技術前沿,組織謀劃重大項目,在山東沿海地區建立學科交叉的科研平臺,重點解決關系藍色經濟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在這方面要重點發揮以院士牽頭的技術支撐隊伍的作用,積極搭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高端人力平臺。30多個院士工作站布局山東沿海,使藍色經濟區人才聚集效應已得到有效釋放。山東大學發揮在綠色制造技術、化工技術、生態研究技術、海洋生物科學研究與開發的優勢,中國海洋大學發揮在海洋和水產學科的優勢,承擔藍色經濟區建設重大科研項目。在新一輪“985工程”、“211工程”建設方案中,高等學校要圍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設計重大科研課題,提高跨學科重大項目的能力。在海洋科學技術領域、高新技術領域、社會發展技術領域進行重點研究,支撐海洋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區域社會的重大核心技術實現突破。
四、構筑服務發展網絡,深度參與藍色經濟區創新
建設
作為布局在山東省內的高等學校,尤其是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三所部屬高校和海洋研究機構,應把服務山東、深度參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作為重要任務,把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與山東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
高校應融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之中,堅持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要著力于增強服務藍色經濟發展的能力,在海洋生物、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能源開發、現代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文化旅游、海洋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強產學研結合,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合作關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山東大學把服務社會、服務山東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制定并實施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建議報告》、《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科技支撐行動計劃》,以需求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集成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支撐海洋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區域社會發展重大核心技術實現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完善,科技對半島藍色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的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對全省乃至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范圍逐漸擴大,為促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高校應加強高新技術與應用研究,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從目前情況看,確實是個難題,要真正改變“從實驗室來再到實驗室去”的現象,建立高校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亮點項目和品牌基地。要積極推進校企聯盟計劃,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教合作聯盟,促進高校主動融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體系,與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濰坊、東營等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一批支撐引領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產學研合作基地。要進一步推進高校科技資源向園區匯聚,進一步完善高校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高校要加強與地方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另外,高校要借助藍色經濟區開發開放的需要,借助藍色經濟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支撐實施旅游產業集群戰略,以生態游、民俗游、海洋游為主題,形成特色鮮明的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帶,促進藍色經濟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大眾日報》“轉方式調結構看亮點,藍色經濟區前沿報告”。2010.6.25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