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后危機時代,我國經濟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推動下,宏觀經濟基本面復蘇,經濟發展各項指標回暖,預示著我國市場經濟信心指數提升。但面臨國內外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我國經濟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本文為此積極探尋相關解決策略,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宏觀經濟 不確定性 對策分析
次貸危機后,我國為推動經濟早日走出衰退陰影,相繼推出了4萬億救市計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我國經濟迅速回暖,實現實體經濟超預期反彈,但通脹預期開始抬頭,資產價格上漲迅猛,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同時,國際經濟形勢亦不容樂觀。因此,面臨國內、外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我國經濟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其主要表現是:
一、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
1.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將影響我國經濟進一步恢復與發展。2009年1月,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被標準普爾評級公司下調,該公司還將愛爾蘭的信用展望級別從“穩定”下調到“負面”。2009年9月,惠譽評級公司發出警告,如果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主要經濟體的公共債務水平不降低,有可能導致這些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被降低。由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日益嚴重,對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美國、日本的巨額債務危機也不斷地顯現出來,從這些主要經濟體的負債率角度看,美國與日本,都處在債務危機的邊緣;同時,中國政府今年財政赤字7500億元,地方政府的隱性負債達近7萬億元, 這些負債均為銀行貸款,是對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作為承貸主體的統一貸款,然后這些融資平臺再將貸款轉貸給項目或企業,債務因而信貸化,系統性金融風險蘊含其中,。主權債務危機會否蔓延成為全球第二次經濟危機,造成全球經濟的第二次觸底,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其影響不容忽視。
2.房地產市場的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因素增加。近年, 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畸高、驟降、畸高的劇烈波動,對我國市場經濟造成一系列影響。首先,在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尚未把準脈搏、實體經濟恢復尚需穩固、內需仍弱外需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等國內、外宏觀經濟大背景下,房地產行業依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性產業;但同時,在城市化進程推動旺盛住房需求、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財政、房地產公司“不差錢”的行業環境中, 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加劇,政府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政策博弈此消彼漲,房地產市場價格在這個過程中震蕩波動。房地產市場能否健康有序的發展,是關系到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是否能夠穩健運行的重要因素,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與作為民生產業之間的沖突,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誖論性命題之一。
3. 協調保增長與調結構關系、保增長與控制通貨膨脹關系的難度增加,產能過剩現象進一步加劇。一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都是主要是以投資和出口來帶動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下降,同時我們對經濟增長的追求更多是以GDP的增長為標準來衡量的,片面、單純地追求GDP的增長,易造成我們國家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過度投資,一哄而起,經濟過熱的局面。另外,當前經濟結構失調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重化工業發展、增長過快,投資項目攤子鋪得過大,供求關系失衡,造成相關行業產能過剩。可以說,重化工業增長過快、過猛是當前結構失調矛盾之源。重化工業增長過快,是投資對消費增長長期擠壓的主要因素。而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是當前國民經濟結構的一個核心問題。統計表明,在2003年―2008年,我國投資率從41%上升到43.5%,居民消費率卻從56.8%下降到48.6%,2007年僅為35.4%,比1985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 經濟過熱,也易造成通貨膨脹,在保增長的同時,抓好經濟結構調整,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把握好結構調整的節奏、方式和力度是穩定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處理好保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在當前顯得越來越重要。
二、對策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正處于從經濟政策刺激性反彈階段向經濟發展內生增長自發性反彈的過渡階段,具有強烈的動力不穩定性、增長要素缺乏性、結構不平衡性等。基于此,積極應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經濟發展上臺階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1.積極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結合經濟結構調整進行,從需求結構角度上講,就是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刺激內需;從供結構角度上講,要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對新興產業和區域經濟的認識和重視。同時,打破國有資本對一些行業的壟斷,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促進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良性競爭,推動經濟進步。
2.推動縣域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由于農村勞動力人口數量在我國比較龐大,這些人口都轉移到大城市去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因此,縣域城鎮化發展是能夠徹底解決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手段,統籌城鄉發展也是提高我國經濟內需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壯大我國縣域經濟,大力加強我國縣城和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鎮聚集”,是未來推動和發展我國經濟內需水平的重要手段。
3.實現政府轉型,提升公共消費水平增長。長期以來,我國財政投資主要投向經濟建設,公共服務產品資源缺乏,投向社會公共事業和民生事業有限,近些年雖有加強,但仍顯不足。統計顯示,我國財政儲蓄率近幾年不斷攀升,到08年達到6%以上。 為降低政府儲蓄水平,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今后應加強財政資金由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的力度,加大財政向民生方面的投入,加強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的投入,以滿足民生方面的發展需要。這也是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實現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
4.鼓勵自主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科技進步,發展我國新興產業是新世紀占領經濟發展制高點的一個重要途徑,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在這一領域爭先創優。在金融危機之后,我國也應當加強對這一領域的重視,加強在生物技術、信息產業、環保、節能減排、新能源等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和科技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我國的未來的新興產業,為下一輪經濟增長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2009-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廈門大學學報,2009(3)
[2]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2010年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3]韋 森:全球金融動蕩下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及合宜的政策選擇,東岳論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