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危機帶來的市場不確定要求企業必須提高柔性。本文基于企業資源和組織協調的視角,分析了企業柔性的影響因素,具體可分為資源柔性和協調柔性兩類,并進一步分析了每一類因素變化的原因,文章最后總結了企業柔性的影響框架,并指出其對企業應對危機的啟示。
[關鍵詞] 市場變化 企業柔性 資源柔性 協調柔性
一、引言
傳統競爭范式強調減少產品種類以增加企業競爭力,以福特流水線為代表,其核心邏輯在于產品種類的減少能帶來企業的規模經濟,獲得產品高質量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福特早期T型車的成功證明了這種傳統競爭范式的有效性。但是,這種范式暗含一個假設前提,那就是市場需求是穩定的,足以支撐企業單一產品生產的經濟規模。實踐證明,市場穩定只是暫時的,賣方市場總會過渡到買方市場,市場不確定是常態。市場不確定突出表現在產品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這種市場特征在電子產品,家用電器等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為了應對這種市場的復雜變化,企業必須提高柔性。
企業柔性指的是企業應對市場不確定性與動態變化的能力。Sanchez(1995)歸納了柔性高的企業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常采用的四種典型手段:一是實時的市場研究——新的產品原型以小批量的方式生產銷售,同時根據顧客反饋不斷改進;二是快速的產品增殖擴散——靈活的企業針對利潤率高的產品,會快速開發出同類的相關產品以搶占其他廠商進入的機會;三是密集的市場細分——根據顧客對產品的不同偏好,迅速開發出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產品種類;四是產品功效快速提高——柔性高的企業會迅速將新出現的技術創新融入到產品中,進而淘汰過時的競爭者。
本文主要探討影響企業柔性的因素,分別從企業資源與組織協調的視角,分析企業柔性提高的途徑。
二、市場動態變化與企業柔性
市場條件穩定與否是由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其中顧客的需求偏好在一段時間內基本是穩定和分散的,對市場不確定的影響小,而市場供給一般集中在少數幾個企業,其行為對市場條件影響大,企業行為對市場條件起主導作用。
對企業行為的系統性研究可追溯到錢得勒(1962)的“戰略-結構-行為”(SSC)范式,此后,研究者圍繞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一般結論是:企業的戰略選擇決定了組織架構的變化,進而導致了企業競爭行為的改變。企業在市場上競爭行為的改變會迅速引起其他廠商的反應,所有企業競爭行為的改變使得市場處于一種不確定的動態變化中。
“戰略-結構-行為”之間的關系受到廣泛關注,但是他們發生作用的背景因素常常被忽視,其一為技術條件,技術條件限制了企業的選擇范圍,技術上的變革能增加企業在戰略、結構和行為上的選擇范圍;其二為管理創新,管理創新能降低組織間的協調成本,利于知識的擴散,反過來將推動技術的創新。同時,技術與管理的創新造成了市場競爭行為的多樣性和動態化,這加速了技術的擴散和企業進一步尋求新的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是一個“技術-戰略-組織-競爭”(TSSC)相互作用的架構。
企業要有效應對市場的動態變化就必須具有柔性,企業柔性是確保企業在不確定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一種能力。在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時,企業并無法確定一條最佳的戰略路線,而具有多條戰略路線的企業選擇的余地越大,成功應對市場波動的概率越高。
企業柔性取決于企業擁有資源的柔性和企業協調使用資源的柔性。企業資源觀理論認為企業是生產性資源的集合體(Penrose,1959),從這一點看,企業柔性與其資源本身的用途密切相關,同時,資源本身不是生產投入,而是資源的使用創造出新的產品(Penrose,1959),以高技能員工的作業為例,企業實際上需要的不是員工,而是員工對企業的作業勞動,正是員工的“使用”才創造出價值。因此,企業的柔性與資源本身的用途和企業協調使用各種資源的能力二者都有關。
三、企業資源柔性
學者們對企業資源的關注有很長的時間。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對企業從資源的角度來研究很早就開始了,經濟學家將企業的產出看作是土地、勞動和資本的函數。一個理性的企業必將根據這些資源要素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來決定企業的投入,進而影響企業的產出。從管理角度來看,這種對企業資源的概括分類顯然過于簡單,難以衡量企業間資源稟賦的異質性和這些異質性對企業的影響。Penrose (1959)開創性的把企業資源的分析范圍擴大了,認為企業是生產性資源的集合體,而不僅僅是土地、勞動和資本。Rubin (1973)按照這一視角繼續研究,提出企業存在的關鍵在于其能使內部資源發揮的價值大于這些資源在市場上的交易價值,進一步論述了企業資源對企業擴張的重要性。Wernerfelt(1984)提出的企業資源觀及在其基礎上蓬勃發展出的一系列理論則試圖在根本上對企業從資源的角度去分析。從資源存在的形態和使用的目的上看,企業中存在五種資源,分別為物質資源、技術資源、財務資源、組織資源和人力資源,各種資源之間存在不對等的轉化關系,財務資源的柔性最高,物質資源的柔性最低。
企業擁有資源本身的柔性可以通過三個維度衡量:一是資源被使用的范圍:資源可以在企業內價值鏈各環節被利用的范圍越大,資源柔性就越高,反之則柔性越低;二是資源在不同用途間轉換的成本:當從一個環節轉移到另一個環節或從一種產品轉移到另一種產品上使用的轉換成本越高,資源的柔性越低,轉換成本越小,資源的柔性越高;三是資源轉換使用所需要的時間:當從一個環節轉移到另一個環節或從一種產品轉移到另一種產品上使用的轉換時間越長,資源的柔性越低,轉換時間越短,資源的柔性越高。從資源柔性的角度看,企業柔性受制于使用范圍最小、轉化成本最高、轉換時間最長的那項資源所形成的瓶頸。
四、企業協調柔性
Barnard(1938)認為“組織創新的一面在于協調”,Andrews(1980)認為協調的精髓在于“各部分職能和利益的再合成”,這些管理研究者很早就對企業的協調性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衡量企業的協調性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衡量:一是企業的戰略選擇范圍:企業戰略選擇范圍指的是企業在不同產品和細分市場之間轉換的能力,轉換的速度越快,協調柔性越高,反之則越低;二是企業在不同資源之間的協調組合:通過改變業務流程、組合不同資源來實現企業目標,企業可實現的流程重組的范圍越大,組合的方式越多,企業協調組合的柔性越高,反之則越低;三是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幅度:企業可實現的組織結構調整的幅度越大,企業組織結構的柔性越高,反之則越低。與資源柔性提高需依賴技術創新不同,企業協調柔性的提高主要依賴于管理創新。以下分別討論模塊化組織、業務外包、并行項目組、市場信息獲得途徑的變化等管理創新對企業協調柔性的影響。
模塊化的組織形式打破了傳統的垂直一體化的組織結構,減少了協調的范圍,提高了協調柔性。在傳統一體化的組織結構下,工作任務也是一體的,協調主要依靠上一級的命令與權威,任何一個層級的改變必然涉及到整個任務過程的變化;而在模塊化的組織結構下,各模塊之間明確定義了各自實現的功能和各自所需投入與產出的標準,協調的范圍僅局限于模塊內,并且單一模塊內的變化無需對整個組織進行調整,因此協調速度快,企業柔性高。目前,按照模塊進行組織的方式廣泛應用于大型機械設備的制造領域,如飛機、船舶等等。
業務外包通過整合合作方的資源,將企業產品開發或制造等部分業務流程轉移到合作方,企業通過產品標準或者合作雙方共享的數據予以協調控制。企業通過業務外包,可將市場波動的風險部分轉移給合作方,達到減少風險的目的。管理層意識到風險被降低后,也會將企業內的柔性資源轉移到其他不確定產品的開發和生產上,促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擴大企業戰略選擇的范圍。
在企業運營,特別是產品開發上,并行項目組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它改變了企業傳統的按照業務流程工序職能進行分工的組織形式,降低了產品開發和制造的時間周期。并行項目組的早期實踐者之一克萊斯勒公司,通過采用跨職能的并行產品開發項目組的形式,將產品的開發周期幾乎縮短了一半 。
市場信息獲取途徑的改變使企業對市場波動情況能及時掌握,減少戰略調整的信息獲取時間和模糊性,加快調整的速度,提高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傳統上對市場信息的獲取主要依賴于市場調查和對焦點人群的研究,但是這些方法獲取信息的時間長而且由于樣本的不同會導致誤差的產生。為提高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企業管理者多傾向于改變傳統的信息獲取途徑,而更多地采用銷售點的實時銷售數據。隨著條碼技術和POS機在終端銷售點的大量引入,企業可以及時掌握市場條件的變化,減少組織協調與戰略調整的時間,增加調整的準確性。
五、企業柔性的影響框架與啟示
根據上文的分析,企業柔性與企業本身資源的柔性及企業管理協調的柔性有關。當市場條件變化時,柔性高的企業可以通過改變資源的使用范圍或者重新組合資源的使用方式,來減少市場變化帶來的沖擊,弱化市場變化對企業經營績效的沖擊(圖)。
2008年秋季,信貸市場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停止了正常運作,世界各國的政府紛紛開始將金融體系國有化,并且考慮向其他陷入危機的行業提供救助;而美國的主要的獨立投資銀行不是銷聲匿跡,就是變成了銀行控股企業。與此同時,幣值、油價和其他商品的價格一落千丈,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房價也持續走低。為了避免莽撞、缺乏協調及其最終所導致的反應低效,企業必須對紛繁多樣的宏觀經濟結果和反應策略進行評估,然后,做出反應,使自身變得更加靈活、敏銳和富有活力。
企業需改變資源用途,實行去杠桿化。在過去幾年中,企業以極低的成本就能獲得信貸,然而,這種好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都不會再有。資本對于企業將扮演與以往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過去,許多公司的高回報和高速增長取決是否能借來足夠的資本,支撐企業的快速擴張;現今,企業能否存活下去,則取決于歸還信貸的能力,能否快速變現企業資產。
企業可選擇的業務模式和業務范圍的靈活度決定了企業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危機帶來的沖擊。涉足資本市場的企業將遭遇對風險容忍度較低的出資方,面臨對沖能力下降和不穩定性增大的困境。受到最沉重打擊的,是那些以高杠桿率、消費信貸、大量客戶融資業務或大量周轉資金為前提的商業模式,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靈活性。例如,當企業生產周期過長或不靈活,或者需要超長期投資,會發現管理自己的資金格外剛性,這必然導致市場不穩定時靈活度差的企業將難以幸存。
通過加強資源柔性和組織協調柔性,企業不僅可以生存下來,還能夠抓住難得的機會,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崛起。正是在19世紀70年代的經濟衰退期,洛克菲勒和卡內基分別利用了石油精煉和鋼鐵冶煉方面的新技術,向競爭對手的弱點發起沖擊,登上了新興的石油和鋼鐵行業霸主的寶座。
參考文獻:
[1]Andrews, K. R.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M]. New York: Dow Jones-Irwin, 1971
[2]Barnard, C. I.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3]Chandler, A.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2
[4]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London: Wiley, 1959
[5]Rumelt, R. P.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6]Sanchez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ummer.1995, Special Issue 16: 1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