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成都市作為西部地區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經濟發展可以極大地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成都市的城市化的水平則可以體現其發展的速度,所以有關成都城市化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而服務業正是成都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研究成都市服務業與城市化的關系出發,希望能得到通過帶動服務業發展而加快成都城市化腳步的措施。
[關鍵詞] 成都市 服務業 城市化
一、服務業在成都市城市化中的地位
1.服務業與城市化
有關服務行業的傳統理論告訴我們,不可存儲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是這個行業的典型特征,而這樣的特性意味著服務必須最大程度地靠近它的消費者,服務的交付必須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雖然說,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交流手段等的豐富,服務的這幾個傳統特征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但是經濟活動集聚在一個有限空間毫無疑問地還是能帶來兩個方面的明顯好處: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這也是服務業和城市化最基本的邏輯聯系。
從商業社會的發展歷史來說,服務業的發展與社會分工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社會分工的發展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服務業的發展又是分工發展和深化的前提與條件,服務業對分工具有促進作用。
不過就本文所討論的主題而言,利用分工理論來解釋服務業發展與城市協調化發展之間的聯系,是并不充分的。因為本文的對象,成都市所處的位置是在中國的整體社會大環境中分工體系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成都市的城市化有著很大分工側重點的不同。具體而言,即生產性服務的發展不如消費型服務體系的發展,這是由于在成都,生產者服務和消費者服務起著截然不同的作用所決定的。相對應的,成都市的城市居民對于教育文化、娛樂休閑等服務的需求一直呈現穩定甚至快速的增長,而這樣的增長態勢無法完全在成都市范疇內利用分工理論進行解釋。
總體說來,服務業的發展對于城市化是極其重要的。西方學者普遍認為:今天大多數發達經濟國家,服務業不僅在價值增加和就業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是地區和城市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2.成都市城市化的區域特征
成都市,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是西南地區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現代成都因為其旅游等相關方面的資源豐富,而被國人所了解熟知。
2007年,成都市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
2009年,世界優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The World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Destinations)已經正式授予成都“世界優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稱號,成都也從此成為亞洲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稱號,并正式批準成都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意城市網絡,成都成為亞洲第一個世界“美食之都”。
從成都所在的獨特地理環境和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成都市并不是傳統的現代工業城市,而是希望以旅游業的發展作為城市發展契機的城市。成都市這樣的發展方向也是因為,成都的現有資源都帶有強烈的當地性,使國際分工無法在區域內代替國內分工。
3.服務業促進成都的發展
如果簡單地分析成都市的特點,那么很顯然,成都市人均GDP并不屬于高水準,但是城市化的水平卻比較成熟。因此,隨著城市工業的擴張,四川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必然大量流向成都城,在城市工業吸納勞動力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不能進入城市工業的勞動力將首先進入傳統的、生產率低下的城市服務部門。從這個角度來說,成都服務業的發展必將促進就業的提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力發展成都服務業有利于調整、優化成都的產業結構。出于城市協調發展的目的,目前中國很多大型城市往往不滿足于較為單一的產業鏈,希望把城市化和工業化合二為一,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個目標是有理論基礎的,但是就成都市的具體情況來說,筆者認為把工業化作為城市化的手段,是一個不適宜的方式,因為城市化的途徑存在歷史、經濟基礎等方面的差異。而處于城市化加速階段的成都市,必須依靠服務行業的提升來完成這個歷史任務。
二、成都服務業的現狀分析
從《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來看,四川服務行業的總體規模在上世紀較為雄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壯大。“十五”規劃以來,四川省的服務業規模總體呈平穩擴大趨勢,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由2000年的1549.5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435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4.8%。
而在2009年,成都市服務業增加值實現2233.04億元,同比增長13.4%;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9.7%,比2008年增加3.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從2004年以來的“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 。
據報道,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2009年成都服務業增加值規模居第5位,增長速度居第9位,占GDP比重居第8位。另外,2009年成都市服務業稅收實現515.0億元,同比增長20.4%,服務業稅收占全社會比重從2008年的62.7提高到67.7% 。
成都市服務行業的發展對成都市的城市化的發展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從四川省的經濟數據就可見一斑。2008年全省服務業實現稅收749.6億元,占全省稅收總額的52%,是全省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服務業從業人數1445.5萬人,占全省就業總人數的30.5%,服務業新增就業數量占全社會新增就業數量的52.1%,成為我省吸納就業人數最多、增長最快的產業。
從目前成都市服務行業的發展來看,快速發展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成都市有著較為清晰的城市定位,由于地處西部,在工業化程度無法和沿海地區,也無法和中部大城市比較,因此必須發揮自身的長處,避免自身的弱勢。其次,開放合作步伐加快。目前的開放合作主要集中在大型物流、金融保險、批發零售方面,這說明成都市有吸引資金的優勢。但是相對于生產行服務的豐富,消費行服務還是層次比較單薄,這主要是由于成都乃至四川的地域性文化所造成的壁壘。
但是成都市的服務行業的發展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是,總體發展水平仍較低。這個總體水平指的是絕對量。成都服務業在成都的產業結構中已然舉足輕重,但是如果把成都服務業的產值進行橫向比較,還是低于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二是,發展速度易受外因影響。2008年,四川省發生了汶川特大地震。因為汶川地震災區臨近成都,所以這次天災極大地影響了成都旅游、房地產及相關行業,不僅成都,當年四川服務業增速僅8.3%,同比下降5.2個百分點,且同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極大地影響了成都市服務業在此年的發展速度。
三、如何通過快速發展成都服務業以達到城市化
目的呢
從上文可以看出,成都市對自己發展目標的定義和自身的定位較為清晰。但是要讓服務業成為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按部就班顯然還不夠,本文認為通過下列四點可以加速成都服務業發展并提升成都城市化的水平:
1.把握政府公共職能與服務業職能的界限。成都市服務業的體制性約束突出,市場化程度較低。鐵路運輸、電力、通訊、公用事業等行業壟斷現象較為普遍,金融、保險、教育等行業市場準入限制較多。服務產品價格管制較嚴,有些服務產品價格難以及時、真實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企業成本效益。服務標準化程度較低,標準體系尚不健全。服務業涉及行政管理部門較多,職責分工交叉,條塊分割,統計工作體系尚不完善,協調難度較大,尚未形成發展合力。
上述問題往往是行政觀念混亂的結果。現在成都市服務業的重要問題在于政府把服務業所該完成的行業職能作為自身的公共職能來完成,導致企業依賴政府政策的扶持、當政府工作推進不力時,企業則無能解決相關可能的市場問題,并導致部分服務企業缺乏市場開拓能力和競爭意識,現代經營理念薄弱,難以提供高效服務。
2.關注周邊消費市場。成都市的發展與中國很多城市的發展軌跡一樣,由于原有空間的日益狹小,不得不往“大”處做文章,即大成都的概念。但是與此相反的卻是,成都服務業卻持續在老成都聚焦,而在成都的郊區、郊縣和周邊地區的發展是一種緩慢增長的態勢。這一現象的存在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成都市的服務企業往往不重視農村消費者,缺乏對農村的戰略眼光。
3.大力發展服務業中重點細分行業。成都市作為中國最有名或者說最好的旅游城市,其旅游資源的旅游應該繼續加大重視,這種重視應不僅僅體現在政策上。在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出臺了多項政策對旅游資源進行規劃,鼓勵服務業進行自救。但是這些政策往往落腳于硬件上,卻忽視服務水平的提高。
4.提高服務業人力資源的質量。成都市的人力資源不可謂不豐富。在全國范圍內,成都市無法和北京、上海等中國特大城市相媲美,但是作為西部的中心和重心,四川的人力資源在成都的集中度非常高。但是作為成都乃至四川支柱產業,服務業的人力資源的質量卻一直提高緩慢。對成都市勞動保障信息網的資料分析,成都市第三產業中一直存在較大的缺口,但只這種缺口往往是被教育層次較低的人群所彌補,而且流動率也一直較高。這樣的人力資源質量無法給予成都市進一步城市化以幫助。
參考文獻:
[1]饒會林:城市經濟理論與實踐探索[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8
[2]沈建國: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規律[J]. 城市發展研究. 2000
[3]高 潔 汪歡歡:成都市服務業發展定位研究——基于產業結構演進的視角[J]. 推進城鄉一體化. 2008
[4]李朝祥: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市場化[J]. 廣西社會科學.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