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基于自動化和網絡化兩大特點,會計向管理方向發展。針對電算化會計管理要求的提高,該文從會計基礎原則、會計核算和商業結構等角度闡述了未來會計系統與信息化系統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可能的會計變革。
[關鍵詞] 會計信息化 會計變革 會計管理
隨著會計信息化的普及,手工賬的作業方式將會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會計工作將完成由紙質載體向數字化載體的轉變,同時這種轉變也將反映在傳統會計體系的變革中。
一、對會計基礎原則的影響
1.會計職能的轉變
在未來的信息化背景下,會計的職能將由傳統的靜態的核算監督向動態的管理決策轉變,即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功能使得在傳統會計中機械化、耗時性的計算、登記、核對類的工作在瞬間完成,極大程度的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節省了時間。會計這一職業為了在未來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保留一席之地,將向管理方向轉變,更大的發揮其信息優勢。會計將更多的與財務管理、金融分析、風險管理、投資決策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相結合,這意味著會計由一個特定領域專業型工作向寬帶型復合型工作轉變,這也是商業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由繁入簡、由分到合的必然趨勢。
2.會計基本假設的轉變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以計算損益、編制報告。一方面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更加激烈的商業競爭,要求決策者和投資在短期內作出反映,對會計報告的及時性需求凸顯;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企業的生產經營周期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固定的會計分期將會成為會計核算的掣肘。因此會計分期的假設將會弱化,目前采用的定期報告將向動態核算實時報告轉變,適度的可調節的會計分期將會被提倡。
3.會計基礎的轉變
在我國,受商業信用交易影響,商業企業一般采用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及其交易保險和認證的特殊機制,未來權責發生制不會是商業企業唯一確認基礎。在電子交易中,只有在買方收到實物并確定購買的情況下,所售貨物的風險和所有權才轉移,電子貨幣方能真正的轉到賣家賬戶并確認收入,因此處理網絡業務時會適當應用收付實現制,這樣有利于實時確認收入,并加速資金周轉。
二、對會計核算的影響
1.區分經營、投資和籌資項目
在編制現金流量表的間接法下,企業現金流量由凈利潤調整而得,但是由于利潤表中并不區分經營、投資和籌資項目,在編制過程中也給計算機的自動化處理帶來麻煩:調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時填報的“財務費用”項目要分離出經營性財務費用(如銀行存款利息、現金折扣、手續費和匯兌損益等);對營業外收入和支出項目,需要從中分離出經營活動產生的營業外收入和支出,只調整“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的損失”和“固定資產報廢損失”。
2.區分現金持有收益和投資收益
現金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現金等價物,現金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在現金持有的過程中會產生損益,在現行的會計制度下,這些損益分散于各賬戶中,會計與管理不同步。以貨幣基金為例,由于其高流動性和相對于銀行存款的高收益率,許多企業把它選作現金持有的一種形式而并非為了獲取投資收益,與銀行存款幾乎沒有區別,現行制度下它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損益計入投資收益,顯然并不合理。因此,需要單獨設置一個現金持有收益科目,統一核算現金持有過程中的損益,年末結轉至財務費用賬戶。
3.現值運用——加強資金管理
從會計的謹慎性和利率獲得的可行性出發,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一般要求折現率選擇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但是以此做會計估計與實際管理差別較大,因為企業資金的實際并不以該利率增值,而財務管理中采用的實際收益率則更接近事實。通過財務軟件,可以定期的獲得企業的現時移動平均收益率數據,自動套用零息法計算新收益率水平下的估計結果,并實時的調整原現值。
三、對商業結構的影響
1.企業內部管理的轉變
電算化環境下會計信息以數據庫形式存儲,而會計數據庫將成為企業管理資源的一部分,融入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是財務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ERP是在MRP(物料需求計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面向供應鏈的管理思想,它將企業的采購、庫存、銷售、制造資源管理、生產計劃、項目管理、財務管理、質量設備管理、客戶管理、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等環節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實現了企業財務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管理及業務流程管理的一體化。ERP系統符使得會計系統處在未來商業管理網絡的信息中心位置,并且使會計直接參與公司管理。
2.企業外部監管的轉變
借助于網絡的便利,會計系統與外界雙向交流將越來越密切,這既包括信息的輸入,也包括信息的輸出。正如上文提及的,通過與交易所、銀行的鏈接,會計可以第一時間獲得相關利率及其資產公允價值的信息來進行核算,即信息的輸入。而隨著會計網絡系統和統一的商業化語言(如XBRL)的發展,企業與證監會、財政局、稅務局、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鏈接,這樣企業的某些指標將會受到實時監控和審計;而且由于會計期間的弱化使得會計進行動態核算,報表可以按使用者需求隨時生成,方便投資者、債權人的分析監督,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性。
參考文獻:
[1] 張興武:對網絡環境下會計基本假設的探討[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61,63
[2] 陽 杰 黃昌勇:《企業會計制度》明細科目設置信息化改造試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10):24-27
[3] 楊新剛:淺談我國會計電算化與信息化的應用及未來發展 [J].科技情報開發與信息,2009(25):131-132
[4] 路媛媛:淺談XBRL及其在我國的推廣和應用[J].會計之友,201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