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5月,國家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國將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因此,加強對內部控制相關概念的理解是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的基礎。
[關鍵詞] 基本規范 銀行內審 五項原則 五要素
一、內部審計部門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理解
2008年5月,國家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國將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基本規范有機地融合了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內部控制的做法經驗,提出了企業建立與實施有效內部控制的要素,即構建以內部環境為重要基礎、以風險評估為重要環節、以控制活動為重要手段、以信息與溝通為重要條件、以內部監督為重要保證,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五要素內部控制框架。內部控制應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監督五個方面的內容構成。
基本規范還開創性地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監管為促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控制實施機制,要求企業實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制度,并將各責任單位和全體員工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國務院有關監管部門有權對企業建立并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基本規范中強調,企業應加強內部審計工作,保證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工作的獨立性,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權直接向董事會及其審計委員會、監事會報告。
二、發揮內部審計在銀行內控管理中的作用
銀行內部審計只有立足于銀行經營管理的需要,圍繞管理層關心的問題,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不斷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果,加強自身建設,才能發揮應有作用。
1.找準職能定位
內部審計職能是連接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的橋梁,內部審計實務工作的開展實際上就是內部審計職能的實施過程。針對銀行內部控制審計,其職能的界定應從兩個角度去考慮,一是內部控制審計的本質和內涵;二是銀行對內部控制審計的需求。兩者的有效交集,就是銀行內部控制審計應該具有的職能。
銀行內部控制審計的本質是一種為銀行經營管理服務的特殊的管理控制活動。其特殊之處在于,它并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行為,行使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管理活動,而是按照管理層的職責分工,代替管理層檢查、評價經營機構的內部控制情況,并幫助管理層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以獨立、客觀的態度對銀行的內部控制進行檢查和評價,目的是為發現并預防錯誤和舞弊、提高經營效率、增加銀行價值,促進銀行實現既定的目標。
2. 內部控制審計應嚴格遵循五項原則
基礎規范中規定,內部控制管理應遵循五項原則,分別為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和成本效率原則。因此,銀行內部審計應緊密圍繞五項原則進行內部控制監督和檢查,其具體內容應包括:
一是合規性,即銀行內部控制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是否符合證券監管機構有關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規和要求;二是全面性與系統性,內部控制涉及銀行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其內部監督和控制貫穿于經營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和全體員工,每一個員工既要對其負責的作業實施控制,又要受到其他人員或制度的監督與制約;三是內部牽制及不相容情況,內部牽制是指在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以及各崗位之間所建立的互相驗證、互相制約的關系;四是權責和獎懲,即被審單位是否根據各部門和崗位的職能與性質,明確各部門及人員應承擔的責任范圍,賦予相應的權限,權限和責任是否合適,獎懲是否得當,是否使權有所屬,責有所歸,利有所享,有無發生越權或互相推諉的現象;五是成本效益性,在內部控制活動中是否貫徹成本效益原則,即是否以最小的控制或管理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六是可操作性,內部控制是否符合銀行實際,業務流程控制點的設置和授權項目權限的確定,是否考慮實際管理工作中可行性,能否保證其可操作性。
3.正確理解內部控制五要素之間的關系
基本規范規定,企業建立與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應當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五要素。可以這樣理解,內部環境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風險評估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和內容,控制活動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具體方式和載體,信息與溝通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條件,內部監督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保證。首先有了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內容的內部環境,再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采取相應的內控活動來控制和減少風險。同時與內控環境、風險評估和內控活動相關的信息應及時被獲取、加工整理,并在銀行內部傳遞,這就是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系統圍繞在內控活動周圍,反映銀行各項經營活動的運轉情況。為了保證內控體系的正常運轉,還需要對整個內控過程進行監督。
4. 采用科學有效的審計方法
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從控制主體上可以分為程序系統控制與管理制度控制。程序系統控制主要是靠系統本身功能來實現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實行。針對以上控制,可以采取以下審計方法:
一是執行分析性程序。分析性程序即分析性復核程序,實施每個審計步驟時都要考慮一下是否可以采用分析性復核來進行,分析性復核的方法通常會減少實質性測試的工作量;二是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符合性測試。符合性測試的目的是確定被審計單位的各項措施是否真實地存在于經營業務和財務活動之中,內部控制是否有效;三是進行實質性測試。即為取得直接證據而運用檢查、監盤、觀察、查詢及函證、計算、分析性復核等方法,對被審計事項進行審查,從而得出審計結論;四是執行計算機輔助審計。銀行的電算化程度較高,采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能快速地占有大量的信息數據,有效地鎖定重點審計范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審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