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生觀;教材觀;目標觀;方法
觀;自我觀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6(B)—0027—01
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形成標志著一個教師的成熟,決定著教師的教育方向、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只有擁有正確的學生觀、教材觀、目標觀、方法觀、自我觀,才能在新的高度以更開闊的視野開展語文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一、學生觀
每個學生都有學好語文的愿望,都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別人的意思,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語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想方設法調動、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語文課成為學生知識的樂園,精神的樂園,成長的樂園。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每個學生都有學好母語的責任和能力。這里沒有差生,只有早接受與遲接受、接受快與接受慢的差別。語文教師有責任讓每一個學生都較好地掌握和運用母語。對那些接收慢的學生要多關心、多鼓勵,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學習母語。
二、教材觀
語文課本是精選的語言范本,語文教師要認真分析每一篇課文,通過指導學生對課本的學習,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使他們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通過對課本的學習獲得學習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課外學習中。課本不是唯一的范本和載體,只是例文,因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需要重新安排教材內容,教師要認真研究校本教材和課外讀物,根據學生實際靈活安排教學內容。
三、目標觀
任何課程的設置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語文課程的設置當然也不例外。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語文教學目標觀,一定要跳出應試目標觀的俗套,在大的背景下確立自己的目標觀。筆者認為成熟的語文教學目標觀有以下幾點。
1.語文課應該成為構建學生精神世界的平臺。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2. 語文課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感悟,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及思辨、接受多元文化的能力。
3.語文課應該幫助學生積累深厚的語言文化、民族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
就具體目標而言,教師要對高中三年的語文教學做整體思考,確定系統的目標體系,對各種文體、各個單元設定多重目標,再把這些目標分解、落實到每篇文章、每節課的教學之中。
四、方法觀
在確定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教學方法就成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確定要以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傳統語文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這一根本原則。新課標下,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為標準。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自如地掌控教學進程。要把保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把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
五、自我觀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但學生能否得到較好的發展,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卻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水平。因此,一個好的語文教師首先要不斷使自身獲得發展,學無止境,教無止境。語文教師要終身學習,強化閱讀和寫作,全面提高自己的素養,要成為通才。其次,要不斷學習、研究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方法,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再次,語文教師要明確自己既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掌控者,又是幫助學生成長的服務者;既是學生的朋友,又是學生的師長;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學生的精神導師。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在學業上成為受學生崇敬的專家學者,做人上成為學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