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研究性學習;研究課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6(B)—0023—01
一、解讀文章題目得出研究課題
在研讀一篇課文時,我們往往可以從題目中知其內蘊,窺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從解讀文章題目入手得出研究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收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如教《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不安排預習,主要是考慮到課文和課文題目的特點,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題目中兩個“死”字的含義,讓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問題,然后集體匯報,得出研究課題。緊扣題目閱讀、品讀、探究,解讀了文字內蘊,理解了文章的重點內容,培養了學生借助文章題目進行有效閱讀的能力。
二、橫向交融課程挖掘出研究課題
中小學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這就需要在教學中使語文課程和數學、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在橫向交融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從而挖掘出研究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三、縱深拓展課程挖掘出研究課題
從語文課程的發展來看,存在著較大的縱深挖掘空間。就語文課程的某一教學內容來看,也存在著相應的可挖掘潛力。如小學五年級學生學習了《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后,進一步拓展教學,鼓勵學生搜集諸葛亮的資料,發揚相互合作精神,從而有的同學讀起了六年級教材課文《草船借箭》,有的同學甚至課外閱讀起《三國演義》。
四、從圖像中尋找研究課題
中小學語文教材一般由課文、圖像和習題三大系統組成。圖像系統是語文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像不僅有助于學生解讀課文,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抽象的文字符號形象化、具體化。圖像解讀文字,文章深化圖像,鮮活的圖像和生動的文章相得益彰。如《長城》這篇課文的插圖,長城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中,學生一下子被這雄偉壯觀的圖畫吸引住了,興趣盎然,于是有了研究長城文化的沖動。
五、主動參與體驗悟出研究課題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親身經歷,從研究課題的確立到制定研究方案,都要制定研究計劃,每一環節都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把研究權、決策權交給學生,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活動。如在教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一節課時,我問學生:“宇宙的星球很多很多,但有生命的星球有幾個?”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只有地球一個。”我接著說:“只有一個,這就要求我們更加珍惜地球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一鳥一獸。可是據我所知,同學們裝饅頭的塑料袋每天都要扔很多。想想看,這對地球有什么危害?”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積極討論,很快確立了《白色污染知多少》的研究課題。
六、分析課外閱讀材料引出研究課題
課外閱讀材料集中體現了訓練重點和編輯意圖,由此拓展出的研究課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如從課外閱讀《飛向月球》這篇課文中了解人類在離開地球后的奇妙變化及月球上的景色后,激發了學生對月球的好奇心,通過書籍、影視和網絡搜集了有關月球和登月的信息,撰寫了《天上人間》研究性學習報告。有的學生還通過乘坐電梯上下親身體驗失重現象,初步樹立了探索科學奧秘,向宇宙進軍的遠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