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素質教育;教育價值觀;
含義;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6(B)—0012—01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和新課程的實施,我國大部分中小學校教育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應試教育依然根深蒂固,許多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同新課程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要改變這種現狀,作為學校管理者的校長必須從引領教師進一步轉變學校教育價值觀開始。
一、學校教育價值觀的含義
“學校教育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教育實踐和教育價值關系的根本看法,其是指導、支配和評價教育行為和功效的核心觀念。” 學校教育價值觀在微觀層次是指基于教育系統本身各個內部要素之間有機聯系的目標指向;在宏觀層次是指基于教育同社會中其他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關系的價值取向。學校教育價值觀是一個整體,而這兩個層次則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二、校長應當如何引領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一)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使其牢固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課程理論,要讓全體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教學觀、課程觀、質量觀。全體教師要把教書育人看成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份事業,而不是簡單的養家糊口的職業;要把教學活動變成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而不是一言堂;教本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而為了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教師還要大力開發校本資源;學生素質的高低不應只是分數說了算,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衡量學生素質高低的終極指標。
(二)通過各種渠道的檢查、反饋、矯正,使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在各種常規活動中得到體現。
1.圍繞課堂教學對教師備課、上課、批閱作業等進行引導。
在備課方面,應要求教師備課圍繞教學三維目標,備課內容要以學生為主體,練習則應分層設置;在上課時,教師要與學生多交流,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輔導要個別化,批閱作業要力爭面批,并指明錯誤之處,幫助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鼓勵學生多向思維;試題設計要突出能力立意,減少死記硬背題目,增加生活應用型題目。
2.引領教師用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定期不定期地分析教育教學情況,建立起質量預警機制。
例如,中期考試結束后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質量分析,傳統的分析模式則是學生考試優秀率多少,及格率多少等。筆者認為,這樣的質量分析對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
那么應當讓教師怎樣分析呢?一要分析學生進步、退步的原因;二要分析試題,特別是試題的評價理念問題;三要分析試卷中各知識點學生得分高低產生的原因;四要分析學生的學法;五要分析因材施教問題;六要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七要分析自身的專業發展等。只有這樣引領教師全面分析,主動建立質量預警機制,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會有切實的保障,同時也能促進教師不斷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3.民主決定學校硬件建設、設備購置,促進教師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在學校建設上,校長要以正確的認識引領教師民主治校。學校該建什么不建什么;先建什么后建什么;該購什么不購什么;先購什么后購什么,應讓教師廣泛參與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育價值觀。此外,學校在制定學期或學年活動計劃時,校長要下放權力,讓學校的各個部門都主動參與,集中群體的智慧以形成合理的方案。這樣,則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發展,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4.關注師生生活。
校長要帶領班子成員經常深入教職工之中,了解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校可設立意見箱,并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意見、建議征集活動,向廣大師生征求意見、建議,從而找出存在的問題,謀求改進的方法,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及時引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
對師生的評價工作要建立在正確的評價觀基礎之上,評價的目的則是為了引導師生進一步健康發展,而不是簡單地給其下結論。校長要帶領班子成員自下而上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的評價要注重過程,并兼顧結果,評價內容要全面、科學。對師生的評價不能只考慮人為因素,還要適當考慮客觀因素,要把發展程度作為核心指標;評價結果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突出激勵性;階段性評價要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并及時反饋評價結果,以引導師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