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改;學習評價;策略;內容;方法;主體
〔中圖分類號〕 G420〔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6(B)—0016—01
學習評價是指評價者參照一定的標準,運用合理的方法對學習者學習過程和結果作出定性和定量評定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學習者形成價值判斷的過程。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習評價存在許多弊端,這些弊端嚴重影響著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對學習評價進行重點改革。
一、從評價的內容入手,跳出“分數”的囚籠,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
我們在建立學生學習評價內容的時候,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較強的審美能力、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1.知識與能力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是否具有適應社會需要的文化科學知識;是否能運用這些知識完成特定的任務;是否能夠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否能夠獨立地去探求和發現新的知識;是否具有根據一定需要識別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教師可按下列依據對學生學科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進行評價:能否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否制定可行的探究計劃;能否積極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否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全過程;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學生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更容易接受言語指導,與教師、同學交往會更主動,熱情更高,學習更積極。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健康、樂觀的情緒,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從評價的方法入手,在關注學習結果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和狀態
我們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時,除了看他們的學習結果之外,還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狀態,及時鼓勵學生運用新的學習方法,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為此,我們應該把多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有效地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
1.觀察法。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表現并加以記錄,對學生的學習作出全面評價。教師應設計觀察表格,并在表格中填好觀察項目,可與學生檔案袋放在一起,讓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表現與進步。
2.測驗法。要改變傳統的考試內容與形式,將知識與能力、開卷與閉卷結合起來。強調學生解題的思維過程,要盡量減少客觀題,增大主觀題、開放題的比例。
3.表現性評價法。對學生具體行為表現的評價,有口頭表述、模擬真實情況、現場調查、撰寫研究論文、辯論賽等,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以請評委評定或師生共同評定。
4.學期或學年報告法。應將平時的過程性評價和考試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評價報告。過程性評價用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情況,反映學生的成長過程。
三、從評價的主體入手,應由單一的評價主體轉向多元的評價主體
新課改下,我們提倡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多主體評價對于學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1.讓學生成為學習評價的主體 。定期組織自我評價活動,使學生通過評價看到優點,增強信心,找到缺點,改進提高。
2.引導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包括同桌互評、小組互評等。如果能正確運用,就能調動全班同學參與評價,被評價學生根據全班同學的評價,正確認識自我,產生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