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能源。興趣不僅是學習的最好老師,也是創新之母。
1.以實例激發興趣,上好緒論課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也一樣。一旦學生對該門學科感興趣,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門課的知識。因此,上好緒論課就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關鍵。在《電工基礎》授課時,教師可安排幾個有趣的實驗,像發電機、電動機、日光燈等的工作原理,著重講清電的產生、發展和應用等。這樣,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先入為主的求知欲望。
2.與實際應用相聯系,以保持興趣
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電,《電工基礎》的理論知識很多,可以和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列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在課堂教學中恰當的穿插,如學習“電路狀態”時,可用多媒體觀看電力系統短路事故的畫面;學習“電流熱效應”時,可讓學生思考電飯煲為什么可以煮飯?熱水快為什么能燒開水等;在學習電路時,先讓學生觀看教室內照明電路的組成;學習“變壓器與電動機”時,可組織學生參觀變電所讓學生了解變配電設備等,既激發學習的興趣,又給學生延伸學習的空間。
3.重競賽以激活興趣
爭強好勝是青年學生的天性,在課上以及課下組織學生分組競賽,可使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思維活躍。在學習常見“變壓器”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通過實物演示及多媒體播放各種變壓器的操作及使用后,要求學生通過分小組討論,歸納出每種變壓器的特點、結構及使用注意事項。學生的討論熱烈、踴躍,并紛紛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的討論課,不僅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不易忘記,而且還充分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更重要地是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多種活動并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果說興趣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因,那么活動就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外因。在活動中,人的全身心都得到釋放,各個器官分工協作,單調枯燥的感覺一掃而空。
1.課堂活動促進學生思維活躍
《電工基礎》是一門專業理論課,而職高學生對上理論課有一種厭煩的心理。在學生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老師,我們只要學會操作就行了,理論課不用上了,浪費時間;老師,我一上理論課就頭暈,想打瞌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筆者盡力把理論知識融入到活動中去,在“混聯電路的化簡”教學中,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學生同時使用腦、心、手,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交流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教學過程變成了一項班級活動,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由傳統的主導、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或主持人。課前,把40名學生分成8組,每一組自己選出組長;桌椅的擺放按照便于討論的目的進行了調整,前后兩塊黑板都需要使用。事先準備各色鮮艷的卡紙,把8個電路圖分別畫在卡紙上。由于課前調整了桌椅的擺放,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上課伊始,學生聽課就十分專注。
2.實驗活動加強學生創新意識
《電工基礎》的理論知識很多可以和實際相聯系,成功的實驗往往能使學生加強自信,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自感”知識的學習就可以放在實驗室進行。在講解“自感”原理后,指導學生動手安裝日光燈電路。在操作過程中,讓學生比較鎮流器接入與否的實驗現象,理解鎮流器的作用。學生在接線安裝過程會全神貫注、滿懷期待,當實驗成功時,他們會滿心喜悅、勃發自信,進而會探索新的知識。
3.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電工基礎》課教學中,適時的社會實踐活動會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教師可以創造條件,帶領學生到企業參觀,讓學生觀摩企業的電工作業,并讓企業的師傅分別帶領各組成員實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加深對本專業的熱愛。
三、改革評價方式,激活學生的創新品質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考試來作為評價學生標準,改革的評價標準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筆者對《電工基礎》學科成績評價強調重過程而輕結果,通過對學生平時的“所作所為”來綜合評價學生。具體做法是,將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協作學習的行為表現、自主探索的學習精神、是否積極完成作業等做出定量評價,并以20%~30%的比例納入期末總成績,改變“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獲”的現狀,讓理論基礎較差、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獲得相應的心理發展空間或期待,從而保護這部分學生的學習上進心,優化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創新品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張集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