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教學效率問題的困惑:歸因于學生?抑或歸因于教師?
誰也無法否認,經過教育教學改革風雨的洗禮,語文教學無論在理論探索還是在實踐創新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但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在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面對當代青少年更加活躍的思維和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毋庸諱言,語文教學的現狀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仍相距甚遠。語文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于漪老師說過, “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語文應該是語言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很顯然,語文教學必然是培育學生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這雙重教育功能的擔當者。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態度如何呢?著名教師李鎮西老師曾以兩個題目:第一,是你是否喜歡上語文課?第二,你對語文教學現狀的看法如何?向1026名學生進行了無記名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喜歡上語文課的占15.6%,無所謂喜歡不喜歡的占52.8%,明確表示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占32.6%。事實上,李鎮西老師的調查結論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在現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學生學習興趣的不濃又直接導致語文課的教學效率的低下。對此,我們當然可以歸因于學生主體意識缺位、主動探究意識薄弱。但這只是表層的現象,并不是學生興趣缺失原因的科學、合理的解釋。
造成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缺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首先,語文教材中部分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隔膜。現行教材在課文的選擇上仍有一些課文的內容缺乏時代精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相脫節,這自然不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語文教學方法長期陷于一個誤區,那就是教師習慣于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模式,用獨白式的“講”充斥課堂。再次,學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是有限的,除非課堂的教學內容對他們有吸引力,教師的教學方式能適應他們的認知規律。很明顯,在這些林林總總的原因中,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失當是學生學習興趣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語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啟示我們:讓語文教學走向民主,讓語文教學走向科學!民主和科學是語文教學邁向高效率之路必須尊重的兩個關鍵維度。
二、語文教學民主化:創設教學民主的氛圍,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
傳統的教學觀念使教師處于強勢地位,“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在這樣的教學生態中,學生只能處于服從的、被動的地位。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意識被壓抑著的時候,我們還有理由奢望他們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有理由期待出現理想的教學效率嗎?
要改變教學中“惟師是從”的專制型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著力構建教育民主的氛圍。比起其它學科,語文能力與一個人的社會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對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的影響更為關鍵,因而語文教學更是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些教師卻在陳舊的教育觀和教育評價標準的壓力下,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了功利主義和精英主義的套路: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用一刀切的高標準要求所有學生,把基礎差、學習困難的學生打入“另冊”,對這些學生持事實上的“不作為”的態度,致使這些學生受教育的權利被隱性的剝奪。
語文教育的民主,還應當表現為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與學生情感上的平等關系。在語文教育的天地中,具有真誠人文關懷和博大民主胸襟的教師,既能與學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能與學生同志式地探求知識,還能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管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這是教育民主的最高境界。心理學告訴我們,步入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開始把自己看作是“成年人”了,并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和賞識。這樣的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是不會永遠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位置的。在教學活動中,如果他們的自我意識得不到適當的張揚,他們的精神狀態和思維狀態只能是消極和缺少活力的。
教師的教育民主意識,是對每個教師職業精神、職業能力的巨大挑戰。筆者強烈地感受到,教師的專業化進程,絕對不能停留在職業技能的層面上——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是教師人文素質、民主精神與教育人道主義的成長過程。
三、語文教學科學化:培育科學精神,遵循語文自身學科規律,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
語文學科是解放人的心靈、開啟人的思想、發展人的才智的最重要的學科,語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顧黃初教授語)。語文學科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沖決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樊籬,為學生的生命奠基;語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奠基。語文教學的科學化追求的則是遵循學科本身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開發學生的認識潛能并引導其形成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要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要堅持課程的基礎性、開放性和選擇性的統一。要“把時代的活水引進課堂”(于漪老師語)。我們應該大膽地、經常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就經典名著而言,比如《朝花夕拾》《西游記》《童年》《論語》《紅樓夢》《巴黎圣母院》……通過經典名著的熏陶和浸潤,學生將學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生命狀態與價值選擇。如果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沒有經歷閱讀經典作品的“洗禮”而離開了學校,不僅會給人生帶來缺憾,而且很難抵御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和誘惑,也無法充滿自信地吸收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精華。
語文教學的課堂設計要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保持誘導學生活動的合理張力。其最基本的環節是:
1.注意“導入”的吸引效應
導入的作用就在于運用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而將注意力集中到所學內容上來。”在教授《荷花淀》這篇課文前,先和學生們共同分析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特征,這一“導入”可幫助學生對文中水生嫂的性格做出正確的理解。通過對比,起到了既可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又能與課文內容保持關聯性的雙重效果。
2.提問的適當使用
合理的提問設計可以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而且能使教師直接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況。在提問的設計上,我們要注意難易程度的適度。這是因為太難的提問會使多數學生體驗不了成功的快樂,太容易的提問又失去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提問的高級形式應是引導學生主動提問,要努力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營造學生敢于提問題的氛圍。
3.形象化的圖示板書
形象化的圖示板書具有形象生動活潑的特征,比較適合技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例如,將《景泰藍的制作》的板書設計成景泰藍花瓶的樣子,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板書設計成一顆荔枝等等。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并不是不可破解的難題。破解這道難題的義務在教師,責任在教師。當我們語文教師都能夠勇敢地、自覺地、有效地參與和推進語文教學的民主化、科學化進程時,我們就將迎來語文教育高效化和優質化的春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