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理論一體化模式是實習和理論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法。該教學法是以培養各種能力為主的教學方法,完全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師生相互配合下完成教學工件的制作,達到學生腦、手結合,是在實踐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方法。
該教學法按照不同訓練課題的需求,按照大綱規定的理論和技能訓練的比例要求,進行理論授課和技能訓練一體化教學。在該模式教學中,不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對技能的指導作用,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技能訓練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
一、技能理論一體化教學模式解決了理論與技能訓練割裂的問題
傳統技工院校工藝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分別由不同的教師擔任,工藝理論課程的教材編寫不是按照實習課題來安排,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各成體系,專業理論知識由簡入繁,面面俱到,但是對技能操作指導性不強。技能訓練時學生無法有效聯系工藝理論知識指導技能訓練,理論和實習的割裂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達不到預想的教育效果。以南鐵技校機械類學生普遍參加的鉗工實習為例,在《鉗工工藝學》中有單獨的關于工卡量具的章節,面對工卡量具的工作原理和抽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學生覺得很難接受,教師也覺得缺少教具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很難讓學生掌握工卡量具的使用。若把實習用的工卡量具搬到理論課堂,需要占用一整套量具和工件,而有些工卡量具在技能訓練時用不到,學校也未成批購買,所以操作起來不太現實。因此,工藝理論課重要,但是教師覺得難教,學生覺得難學,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行為引導教學在技能訓練教學中的應用,實現了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相結合,教室和實訓基地相結合,理論教師和實習教師相配合,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悟性,增強了理論指導實踐的效果。
二、技能理論一體化教學具有綜合化的優勢
技能理論一體化教學通常是圍繞一個完整的項目開展教學。一般是從一個產品的生產計劃到驗收的全過程。教學項目有時也選擇非生產的,例如排除機器儀器故障(汽修專業、數控專業、機電專業)、線路板制作(電工專業)等。在完成某個項目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技能狀況采用不同的技能訓練模塊,一個項目可能是一個模塊,也可能是由幾個相互關聯彼此遞進的模塊組成。該教學法圍繞職業行為,將知識技能高度整合,具有綜合化的特點。例如高級鉗工在制作工件時,不僅要用到鉗工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用到金屬材料、機械制圖、公差配合、機械基礎、電工學的相關知識。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把所有相關知識融合在一起,用什么,學什么,并且知道為什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的獲得規律,對動手能力的培養有較好的效果。
技能訓練教學中原有的課題教學,是從生產中抽取的經典加工實例進行綜合設計而成的。因此,運用技能理論一體化模式無需重新對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僅需按照教材模式,融入新課題,因此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基礎階段和綜合階段,該教學法一般采用模塊化教學或項目化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評價能力,具備解決專業基本問題所需要的計劃能力、合作能力、控制能力、學習能力;在企業實習中,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生對生產任務、工作流程、所要用到的圖紙、工藝、量具、注意事項等有一定認知和熟悉,能夠獨立加工工件,獨立檢驗工件,由師傅監督徒弟加工產品,讓學生在加工生產合格產品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強化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有針對性地學習崗位技能,達到獨立頂崗的要求。
三、技能理論一體化教學可以培育校本力量
任何一本教材都要依托一定的教育環境。作為實訓教學來說,要具備一定的實訓設備和相應的實習課題,尤其是帶有強烈行業特色的課題,這只能夠依托校本課程建設。所謂校本課程建設,比較貼切的說法是: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為了學校就是要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解決學校面臨的問題,本文所指為高級工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校中,就是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多方共同參與,形成可行方案在學校中實施。基于學校就是所有的教學、研究都要充分考慮學校實際,挖掘出學校種種潛力。
技能理論一體化教學是基于學校可實施的項目教學或校企合作的崗前培訓,目的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保證學校的招生就業工作的渠道暢通。同時,教師作為項目的組織者、課程實施的教學者、咨詢者、指導者和學生的合作伙伴,在整個教學和研究過程中得到鍛煉和發展,有利于形成教師、教材、實訓基地、實訓課題的優化和改善,形成具有行業職教特色的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鐵道車輛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