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職業教育大省建設規劃(2008—2012年)八大工程之一的教育質量提升工程要求:更新職業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加強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職業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加強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
高職教育模式在教學內容上,將從“校內課程為主,重視學科性”轉向“重視專業領域建設”。專業建設對于學校發展和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又該如何設置呢?
一、明確目標,準確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等層次,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專業技術技能基礎上, 針對職業崗位群, 以生產一線從事技術應用、技藝操作和經營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開展具有高等教育理論知識和高級技術技能內容的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主要培養企業內部的技術指導者、組織者、推廣者和帶頭人。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技術開發能力,能夠學習和運用高新技術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生產經營與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能夠與科技和生產操作人員溝通,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和指導操作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所以,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要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所設置的專業要能夠體現職業教育三個顯著特征:職業定向性、技能實訓性、社會適應性。高職教育,一姓高,二姓職,決定了其專業設置要有職業方向性,要以一定知識為基礎培養高等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
二、主次分明,寬窄并舉
學校專業的設置要主次分明,形成重點專業和非重點專業,形成特色專業。如果把所有的專業納入一個圓圈,特色專業和重點在中心,其他專業在周邊,緊緊圍繞特色和重點專業開展教學工作。高職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把專業特色與創新作為一項關鍵指標是有重要意義的。
特色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特色是專業同質化背景下,學校求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集中優勢資源,尋求深度發展和創新的必然方法。
特色與重點比較,兩者形成的基礎都是內外條件,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積淀,才能使特色和重點更厚重。特色更多的是與其他院校比較,重點更多地是看自己。特色的形成是需要過程的,要看哪一個專業與別人比較可以更快地形成特色,可以更持久地保持特色。特色和重點是需要投入的,投入是要講效益和產出的,是要求經濟性的,著就要看投入和產出比。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要有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可以作為長線發展的,是相對固定和持久的;非重點專業可作為短線發展,應該更多地體現靈活性和機動性。
主要專業和次要專業的設置要處理好專業口徑的關系。專業口徑要寬窄并舉,口徑過寬就不稱其為專業,口徑過窄就很難適應社會職業領域發展的變化。專業口徑既要考慮職業崗位群變化的適應性,又要考慮就業崗位的針對性。
專業主次與口徑沒有必然的聯系,主要專業可能口徑寬,也可以口徑小,次要專業也是如此。但都要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兩者都是為了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把握趨勢,持續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的設置要把握兩個趨勢: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二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趨勢。高職的專業設置必須緊跟這兩個趨勢,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一體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高等職業教育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正是適應該趨勢的一個亮點。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國際產業發展面臨三大趨勢,即產業發展的集群化、融合化與生態化。這三大趨勢是產業內在發展規律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產業發展對國際經濟新特征和新變化的動態詮釋。我國產業發展緊追國際產業發展趨勢,產業集群化發展迅猛,產業融合化發展開始顯現,產業生態化發展得到重視。
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辦學體制和辦學形式的多樣化、人才需求的多樣化是其發展的大方向。在學歷層次上,基本穩定在專科層次,中期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試行本科層次高職教育,遠期高職教育的學歷層次將呈多樣化趨勢。
兩個趨勢要求高職專業設置要立足高職,又要跳出高職,兼顧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兼顧職前和職后,兼顧培訓與考證。事實上,隨著現代生產、科學研究和技術中綜合趨勢的不斷增強,技術崗位的職能內涵不斷豐富,持續提升,培養復合型人才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高職教育也要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產業融合化的發展要求。
筆者所理解的復合型人才是素質與知識能力技能創新的復合,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復合,是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復合。但是,目前高素質的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嚴重缺乏。高職院校應正確分析我國產業發展和高職發展的新趨勢與新特點,為我國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應結合產業的發展趨勢和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調整與改革。
四、雙效并舉,科學規范
根據社會和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要符合國家專業目錄的要求,要考慮自身的條件,如教學設施、教學設備和教師等等。這既是專業設置的物質基礎,也是實施專業計劃、實現培養目標的前提。
在此前提下,專業設置還要考慮效益最大化原則。效益最大化,是指專業設置力求體現集約化與最優化的資源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培養最多、最好的人才,求得專業教育的高效益。
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等職業教育的經濟效益來源于招生、培訓和社會服務,這是較容易衡量的指標。社會效益是較難以衡量的指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服務區域經濟,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高職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對此也有所體現,專業設置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設置專業要考慮打造專業群,以此實現資源共享和有效整合。
綜上所述,專業設置要考慮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和職業性,培養高等應用型技能人才。要有前瞻性,結合社會和職教的發展規律,科學發展,長短結合,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分析哪一個權重更大,運用量化方法,將專業設置的影響因素按權重打分,最后綜合決策。
社會的變遷與教育的發展給專業設置提出了新的課題。其中,有機遇有挑戰,競爭的加劇要求我們通過專業創品牌,爭名牌。我們要依據專業設置的影響因素,科學規劃,讓專業設置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培養出高質量的高素質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