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的分析來看,做好數學課差生的轉化工作是長期、艱難、細致的任務,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心思和汗水,積極從多方面探索有效途徑和對策。筆者相信,通過努力,一定可以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數學課的教學中取得更大的主動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
1.端正教學態度
教師要端正教學態度,實施情感教育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作為技工學校的數學老師,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對每一個學生都抱以希望,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言傳身教,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教師自身都不能正視這些技校學生,關心這些學生,那么,他們就更加看不起自己,更容易自暴自棄。因此,對學生要“持之以誠”“動之以情”,千萬不要輕易地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只有把滿腔熱忱傾注到學生的心坎上,使其感到教師的真誠與善意,才會引起師生雙方內心的“共鳴”。
2.實施嘗試成功教學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作為技工學校的數學老師,對學生的期望不能過高過急,要知道“一口吃成一個胖子是不可能的”。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數學底子,了解他們的學習習慣,注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用符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在教學中,盡量做到起步“淺、慢、少”,多給甜頭,讓他們嘗試成功,使他們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例如,上課時,筆者會特意讓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回答那些淺顯的、簡單的題目,并不失時機地表揚他們,肯定他們。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就大大地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很多學生從一開始的一竅不通,到慢慢地會做一些簡單的題目,無不體現出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
3.實施閱讀教學法,在閱讀中培養興趣、開發智力
在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數學史、數學趣味的書籍,給他們講一些數學家的有趣故事,使他們多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增長見識的同時激發學習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筆者還重視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閱讀概念,閱讀題目,像講故事一樣“說題”、審題。在這一過程中筆者發現,在潛移默化中,課堂紀律好了、聽講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把教學中內化和外化相結合;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這樣,可以有效改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建立感情融洽、互相信賴、互相支持、配合默契的關系。課內教師充分發揚民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求知欲望強烈。課外教師及時關心差生,幫助他們補缺補差,從而在教學中做到內化與外化相結合,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1.正確處理師生關系
教師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成功的激勵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減少學生厭學情緒,使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
2.喚起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
學生的學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則是外因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產生教學效果,否則只能是一廂情愿。必須喚起學生參與自己所屬的層次和達到的要求,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通過提問、激勵等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等等。
3.保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保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求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不相互譏諷、挖苦,否則學生會產生抵觸心理,教學效果不但難以提高,反而會使師生關系變得緊張起來。為此,為師者要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施教。例如,可用愛心喚醒學生的信心——情緒感染法;用信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信心激勵法;用耐心培養學生的恒心——夸獎式評價法等等。
三、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教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情境,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顯得十分重要。
1.聯系具體事物,創設情境
用具體事物創設情境,可以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直觀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例如,在學習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時,可以以旗桿為例進行提問:“旗桿只要垂直地面,則不論太陽在何處,旗桿的影子總是與旗桿保持垂直,為什么?”在學習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時,可以引出問題:“建筑工人在砌墻時,常用一端系有鉛錘的線來檢查所砌的墻是否和水平面垂直,這是為什么?”
2.巧用寓言式故事,創設情境
用寓言或故事創設情境,若運用得恰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等差數列時,可以講述數學王子高斯從“1加到100”的故事。在學習等比數列時,可以講述古印度國際象棋發明者西薩·班·達依爾的故事。當學生聽得聚精會神時,趕緊引入教學正題,就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3.用實驗,創設情境
實踐出真知,學生對實驗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若注意到這一現象,將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球的體積公式,教材上是采用祖日恒原理推證的,如果采用實驗的方法,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實驗可用如下方法進行:用半徑為R的半球裝滿砂子,又用高和半徑都為R的圓錐也裝滿砂子,并把這些砂子同時倒入高和半徑都為R的圓柱中。多次實驗表明,此時砂子剛好裝滿圓柱。于是,學生紛紛感到好奇,然后再進行下面的運算,便可導出球的體積公式:
V圓柱=V半球+V圓錐
V半球=V圓柱-V圓錐=
即V球=2V半球=。
這種推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實驗的樂趣中學到了知識。
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據所講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法。在數學課堂上創設恰當情境,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同時還能逐步培養起學生對學習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實現學習上的“正遷移”。
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師通過作業、課堂教學、學生表情、輔導、談話等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反饋,進行調整。教師要講究語言藝術,說話要有風趣、幽默,善于組織課堂教學,創設愉快學習氣氛。另外,還要注意方法,提高效率,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實用時間,
(作者單位:山西省永濟電機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