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其目的和任務是使學生獲得電工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較差,雖然有學習的心理需求,但枯燥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力不從心。因此,改造課堂教學,采用新的教學創意,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迫在眉睫。針對目前中職教學的現狀,教師應加強新課導入的創新研究,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因材施教,采用差異化教學;配套實訓,教學場景企業化。
一、導入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個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師要用最短的時間、最佳的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可嘗試如下方法:
1.由實驗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由于中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通過觀察實驗或動手操作,把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能使學生在觀察、操作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例如,在講解電磁感應現象時,可以先出示一段連接了檢流計的導體,此導體與檢流計形成一閉合電路,另有一馬蹄形磁鐵。然后提出問題:如果這段導體垂直磁感線運動(左右運動),會出現什么現象?然后動手實驗發現檢流計指針偏轉。然后再提出問題:如果導體沿著磁感線運動(上下運動),會發生什么現象?這時學生會出現不同的答案,為了驗證學生的猜想,可請兩位同學親自動手做這個實驗,結果是指針不偏轉。此時學生會疑惑起來,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課題。
2.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導入新課
電工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隨處可見,因此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可以先從一個與新課有關的實際現象出發,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RL串聯電路時,其典型例子就是日光燈電路。由于是生活中常見的,同學們就迫切想知道其工作原理,自然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并展開思考。
3.利用科學故事導入新課
電工基礎課程理論、公式較多,學生大多不感興趣,而科學故事或逸聞、史料的引入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看到電工學不是單純的公式和原理。
4.懸念、提問導入新課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例如,在RLC串聯電路的教學中,先測量電源電壓,然后分別測量電阻、電感、電容兩端電壓,學生會發現電阻、電感、電容三元件的電壓相加不等于電源電壓,由此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二、因材施教,差異化分層教學
由于每個人的興趣導向以及天賦的差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個別學習的需要,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1.差異化教學策略,滿足學生需求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教師既要注意學生的共同點,更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根據這些差異性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電工基礎》學習的樂趣。
2.差異化學習,獨立思考,樹立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承認學生的個性和智能差異,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在配套的電工實訓中,可采用分層推進法。在保證基本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分化出難易不同的層次要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選擇難度較小電路來連接,并設置較簡單的故障供其排故,不斷強化。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擇更具挑戰性的提高自己,培養對專業問題的研究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3.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對于課后練習,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設計有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他們學習《電工基礎》的信心。例如,基礎練習,帶有模仿性的習題,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過好基礎關;提高練習,具有思考性、創造性的習題,優等生必做,困難學生選做。
三、讓學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潛能
1.實驗教學,變虛為實
實驗是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形成、發展和檢驗理論知識的實踐基礎。實驗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定實驗任務,介紹實驗要求,學生自己制定實驗方案,遇到問題與教師討論交流,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理論知識,既發展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復雜電路的學習中,介紹了戴維寧定理,其內容是:“對外電路來說,一個含源二端線性網絡可以用一個電源來代替,該電源的電動勢E0等于二段網絡的開路電壓Uab,其內阻R0等于含源二端網絡內所有電源不作用,僅保留其內阻時,網絡兩端的等效電阻。”這一定理的內容本身就很長很拗口,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極易與本章節中的其他解題方法混淆。教師可以在結束“虛”的理論教學、學生對該定理有一定了解后,讓學生親自動手驗證這一定理。驗證時可用不太復雜的電路,甚至可以用本節中的例題,在書本已計算出Uab和R0數據的基礎上,用萬用表測量這兩個量,對比數據。而在測量Uab時要把待求支路移開后形成開路再進行,測量R0時要去源(即恒壓源短路,恒流源斷路,內阻保留),這就對應了書本上戴維寧定理內容中對開路電壓Uab及等效電阻R0這兩個量的描述,這就把這兩個量“實”化了。
2.配套實訓,教學場景企業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了“直觀性原則”。他認為:“可以為教師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放到感官的跟前。”學生的學習是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由抽象的思維提升到實踐的認識過程。實訓教學是中職教育特色體現的主要方面,是體現職業性和就業導向的關鍵要素。其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在真實的環境下完成現實的工作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
首先,使學習環境盡可能與工廠或企業一致,工作地點要設在機電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結構形式應與企業的車間相似,使學生在環境上感悟企業工作的氛圍,讓學生潛意識中融入企業環境。這樣不僅使學生在學校能夠掌握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更具備了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授課內容,模仿企業正式的工作崗位環境,將教學內容工作情境化。《電工基礎》課程的后半部分為交流電,正是考工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后的主要應用。而這部分內容空洞,如照本宣科,學生很難理解并應用,尤其是三相異步電動機部分,電路復雜,元器件又多,只動眼睛不動手,很容易看過就忘。教學中可結合實訓,直觀地實踐。例如,介紹三相異步電動機的控制時,教師可先設置一個實際的企業場景:某車間的機床工作臺,使用時,按下綠色按鈕,工作臺前進,按下紅色按鈕工作臺停止,按下黑色按鈕工作臺后退,如何實現?這就將理論的工作電路變成了一個正式的工作場景,再要求學生連接完成這一電路的任務。這就把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指導的“學”,變成了學生自我摸索的“學”,做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既然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認知活動,這種活動必然是能動的,學生應該是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講授為輔、技能訓練為主的原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認知,幫助學生尋找到最佳的學習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