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基礎》是職業學校電類專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剛開始接觸時興趣很高,但隨著知識逐漸加深,能保持良好的學習勁頭及學習效果的學生越來越少。造成這種現象,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較多,抽象、邏輯性強,使本身基礎知識就薄弱的職校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很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二是傳統教學理論知識和實踐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造成時間和空間的脫節,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不能聯系在一起。三是技校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的一線崗位要求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傳統教學方式忽略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難以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學生容易出現“學而無用”的想法。以上三個原因說明,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新時期對《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發展要求。
任務型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教育的中心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由此可見,我們完全可以嘗試在《電子技術基礎》課教學中引用任務型教學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目標,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對任務型教學法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談一下粗淺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以任務書的形式編寫教學內容
1.認真分析教材
結合大綱,根據課程內容章節詳細劃分模塊,一個模塊就是一個教學內容,每個模塊可以有一個或多個任務,編成任務書。
2.任務型教學的關鍵在于任務設計
任務的設計必須具有意義性、可操作性、真實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任務包括模塊相關電路或包含相關電路的電子產品的安裝、調試及數據測量,并適時提出與理論知識相關的問題。
3.任務書后提出此次任務接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
在完成任務、思考提出的問題之后,學生對課程的認識由“怎么做”到“為什么”轉變。此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任務數據及時引出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將實踐與理論進一步聯系起來,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4.任務的結束不能缺少總結
要求學生自己根據完成任務過程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法、任務數據,以及對任務完成的效果、理論知識的理解等等寫入總結。此過程既讓教師了解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又給學生總結思考的機會,使學生對教學知識由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任務書形式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完成任務入手,再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都在教學過程中完整地反映出來,實踐和理論直接聯系。
二、以任務為先導,重新設計教學過程
1.前任務
學生事先閱讀任務書,教師引入任務,簡單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步驟及注意事項。
2.任務環
以個人、雙人、小組等形式執行各項任務,小組向教師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教師要不斷巡視各小組,察看學生操作情況并回答疑問,同時注意學生的操作是否符合安全操作規程和要求,避免出現安全事故。
3.后任務
教師集中進行教學,查看各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引出與該任務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并講解,引導學生將理論與自己的實踐數據、結論進行比較,思考兩者的共性、差異性。講解之后,教師還應盡量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討論、思考,或再一次進行實踐操作。
任務型教學法突出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較好地解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
三、任務型教學法的若干注意事項
1.明確課程定位和課程目標
(1)熟練掌握元件識別、檢測,儀器、儀表的使用:元件除了包括半導體晶體管外,還有電阻、電容、電感以及各種傳感器等元件。
(2)掌握電路安裝調試的實際操作技能:有良好的電路焊接技術和安裝工藝知識,能使用儀器、儀表調試電路。
(3)學生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熟悉各基本電路的形式、作用、應用及簡單估算等。
(4)具有企業員工所需的基本綜合素質和綜合技能。
(5)具有自我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2.以提高實際操作技能水平作為歸宿
編寫教學內容時,重點可放在定制每一模塊的任務書上,而相應理論知識的容量和深度更要體現出“適度、夠用”的基本要求。 “適度”,就是每個模塊的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要適度。以突出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結合,有利于職業能力培養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以“必須夠用”為適度,不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只需滿足職業技能相關等級技術課與實訓課的要求即可。實踐操作與專業理論講解與的時間比例基本在1∶2至1∶3之間。
適當添加組裝實際電子產品的內容,如收音機、數字鐘、報警器等,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組裝、焊接過程中,學生能熟悉大量元器件,掌握插裝、焊接、導線加工、元器件引腳成型等各項基本技能,看懂各類電子產品電路原理圖和印刷電路圖,掌握各類電路的調試方法。
3.充分發揮實訓基地條件,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在職業教育中,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勞動者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基本能力。依據職業核心能力活動指向的不同,可以將職業核心能力分為學會學習的能力、交流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五種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是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講解實踐教學內容時,要點到為止,給學生留出一些自己思考解決的內容。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做必要的介紹,減少干預,給學生留出思考問題的空間,處理好教師指導與學生操作的關系。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要盡量壓縮介紹和講解的時間;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學生有問題想表達,可以隨時與教師、同學交流,根本不存在上課說話的問題,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成長。
4.與職業教育技能比賽接軌
近幾年來,為了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切實加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國家每年都舉辦中等職業教育技能比賽。可以說,比賽的方式、內容及要求直接反應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我們可以以比賽為導向,按照比賽的形式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根據比賽的要求確定教學培養目標。
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技能比賽接觸的知識大部分為《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內容。將本課程教學與技能比賽接軌,既明確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方式,又為技能比賽做訓練課程,提高學校的比賽成績,為學校爭得榮譽。
5.必須關注巡回指導,提高訓練效果
巡回指導是課題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開展訓練的同時,要全天候和學生在一起,觀察學生。對操作訓練中存在的個性或共性的錯誤,要及時予以糾正;對學生普遍遇到的難題,要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并予以解答;對訓練的進度和要求要反復強調;對個別落后的學生,要幫助、鼓勵他們,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指導學生的訓練。巡回指導伴隨著整個訓練過程,時間較長,任務較重,教師的勞動強度較大,其訓練的結果又決定了課題考核能否順利結束,甚至影響后續課程的順利開展,所以教師的責任重大。
(作者單位:廣西電子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