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初,隨著經濟形勢的企穩回升,珠三角、長三角出現了“民工荒”現象。一個勞動力依然過剩的國家,在春節之后出現了嚴重的用工短缺,這一現象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其實民工荒已經不是新鮮話題。早在2004年,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就出現了用工短缺現象,此后這種用工短缺現象幾乎每年都會發生。2004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對東南沿海民工短缺問題做了認真調研。調查報告最終將用工短缺的原因歸結為四個方面:工資待遇長期徘徊、勞工權益缺乏保障、企業用工迅速擴張、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變革。著名勞動經濟學家蔡教授認為,這正是劉易斯拐點(勞動力由無限供給轉向短缺)到來的現象。
一、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的“民工荒”問題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紹興的城市化伴隨著工業化不斷推進,總體上經歷了城鎮數量不斷增加、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發展過程。1998年,紹興開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1998年到2004年城市化水平由32%提高到51.6%,年均增加約3.3個百分點。2008年,紹興城市化水平達到60.2%,年均增長也超過了2.1%,預計至2020年紹興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8%~72%。
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兩個直接結果:一是隨著城市的不斷推進,城市周邊的農民失去土地,不得不進入城市工作;二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不斷地吸引農民進入城市尋找發展機會。外來農民工的數量已達到紹興現有從業人口的30%,成為紹興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據公安部門統計,截止2009年,紹興市暫住人口達到139.36萬人,比上年下降0.4%。其中70%是外來農民工。產業發展提供出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但打工的人潮卻不能源源不斷地涌來。這就是“民工荒”。民工荒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經濟轉型前的痛苦經歷。
二、農民工在城市發展中的選擇
長期以來,外來農民工沒有選擇權,只要有崗位,他們愿意從事最苦最累的工作。早在2006年,紹興市總工會做過一項調查,外來農民工的工作強度有90%超過8個小時,甚至有37%的工作時間超過了12個小時。就是這樣高強度的工作,還有67.6%的外來民工愿意多加班。在對外來民工月工資水平的調查中發現,雖然從表面上看外來民工的工資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其中45.8%采用的是計件工資,如果把它按照法定工作時間進行折算,實際上月工資仍徘徊在700~800元之間,有的甚至要低于當時67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雖然現在農民工工資有了明顯提高,但是假如扣除加班因素,不少農民工的月工資仍在最低工資線上徘徊,個別甚至達不到最低月工資980元的標準。
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是懷著改善生活多賺錢的希望來到城市的,那么第二代農民工就完全不同于他們的父輩。他們是充滿理想的一代。在《天天商報》前期熱議的“紙上的夢想”系列報道中,可以看到新一代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的理想。但是,現行的戶籍制度在外來農民工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外來”、“農民”。外來農民工無法在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文化培訓等方面享受到與紹興市民同等的待遇。
近年來,雖然農民工就業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但當一個個新出臺的民生政策與戶籍制度牢牢掛鉤的時候,他們只能承認自己是這個城市的陌生人。隨著房價的高漲,他們融入城市的希望也在一片“漲”聲中破滅。在工資漲幅跟不上物價漲幅的情況下,一旦中西部的城市發展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新生代的農民工就會毫不猶豫地回到生養他的土地上去。那里也許更容易實現他們的理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民工荒”與其說是部分農民工拋棄了東部沿海城市,不如說是東部沿海城市率先拋棄了外來農民工。
三、“民工荒”源于城市化、止于城市化
要解決民工荒,筆者認為至少要解決下面三個問題。
1.解決城市發展的理念問題
“民工荒”問題的實質是資源分配問題。城市居民愿不愿意與外來農民工分享城市發展的成果、分享有限的城市公共資源?如果愿意,那么我們也許會面臨其他城市城市化進程中遭遇過的相似問題:公共資源短缺,城市交通擁擠,就業問題加劇……如果不愿意,那么我們就必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沒有外來農民工的城市該如何發展?筆者相信,要將我們的城市發展成為人口100萬的超大城市,就離不開外來農民工所做的貢獻。既然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民工,我們就該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他們,讓他們成為我們城市中的一員。我們必須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投入到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用更先進的理念管理城市,為外來農民工創造更適宜常駐的條件。
2.解決外來農民工的身份問題
如前文所述,外來農民工好像候鳥,因為戶籍的限制,他們只能在城市間不斷流動,造成他們就業的不穩定性。企業無法讓職工穩定工作,產業轉型升級就如同“紙上談兵”。讓農民工能夠扎下根是解決“民工荒”的最有效手段。現行戶籍制度下,讓農民工放棄土地所有權變換戶籍身份是不現實的。如何在不改變戶籍身份的前提下讓外來農民工享受市民待遇,是我們破解“民工荒”問題的關鍵。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放寬居住證政策,摒棄狹隘的戶籍觀念,讓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服務更多地與居住證掛鉤,使外來建設者也能享受廉租房政策、享受子女免費就近入學,那么我們的城市離真正繁榮昌盛也就為期不遠了。
3.解決經濟轉型的方向問題
以前我們常常把“民工荒”歸結于工資低、待遇差,希望企業提高工資和福利來解決民工荒問題。但民工荒持續了那么多年,除了靠國家強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外,沒有哪個企業自覺自愿提高農民工待遇。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而我們常常從社會學角度去思考它。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當然不愿意和農民工分享利潤。只有當提高職工工資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時,企業才會心甘情愿地為職工提高工資。這涉及到城市靠什么產業發展。如果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無法進一步縮短貧富差距,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只有沿著“勞動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發展路徑,才可以擺脫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經濟的命運,從而不再受“民工荒”的沖擊。轉型過程中,人是關鍵因素。筆者認為,只要城市里充滿著有創新精神、有創業激情、有科學頭腦的人,產業轉型成功就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因此,如何吸引優秀外來勞動者來紹興工作,是我們解決“民工荒”問題的有效途徑。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得出三個判斷:
第一,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即將過去,供給狀況將逐漸轉向平衡。民工荒的出現,勢必會推動勞動者工資上漲,最終推動企業家選擇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民工荒不會就此結束,它將和城市發展、經濟轉型一起和我們繼續相伴。
第三,解決民工荒關鍵靠產業轉型,根本出路在于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著力點應放在如何改善外來人口的居住、生活、學習環境,讓他們真正融入到城市發展當中,和我們同命運共呼吸。
紹興不是一個吝嗇的城市,早在東晉南宋,紹興就慷慨地接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能人志士。各種文化和理念在紹興這片土地上交相生輝,造就了昔日繁華。現代的紹興,城市與農村相互交融、和諧發展。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的理念稍加改變,通過城市的全面發展促進城市居民的全面發展,紹興就一定能在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中拔得頭籌。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