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專業技能操作,能適應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人才,而其培養對象最終要為企業服務。其中,汽車維修專業教學對實訓場所、設備的要求較高,既要求在校內實現仿真教學,又要有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汽車故障千變萬化,校內教學素材只來源于教材和教師有限的經驗,因此,汽車維修專業教學必須要與企業緊密合作,與行業緊密聯系和交流。為了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的目標,能讓學生“真刀真槍”地進行訓練,避免培養出來的人才脫離實際,最終實現零距離上崗,筆者所在學院自開設汽車維修專業以來,積極進行產學一體化的探索,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進行職業素質的訓練,力求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一、產學一體化探索
1.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為了建立符合行業發展的課程體系,筆者認為,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的調研。在調研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行業企業技術專家的作用,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共同制定職業崗位標準。按照職業標準要求,以能力為主線,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遵循能力遞進提高規律,按照“能力培養層次化”原則安排課程和實訓,完善體現產學一體化特色的培養方案,使工作和學習同時成為培養方案的規定內容,并依據產學一體化反饋的信息,進行動態調整。
2.以互利雙贏為出發點,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實踐“以他方為中心”的理念,以聯合培養人才和技術開發為主要媒介,尋求校企合作雙贏的結合點,吸引企業參與專業建設,投入資金、設備和場地,提供技能型師資、無論是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均要實現校企互動、資源共享,將模擬與觀摩轉變為生產實際,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為學生提供“情境教學”的環境。
3.產學緊密結合,實現學工一體化
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校內實訓基地廣泛選用生產型設備,承攬企業生產任務,將教室搬到車間,學生在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共同指導下學習和實踐,實現“五合一”,即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使學習與工作有機結合。努力化解教學與生產的矛盾,實施多學期制和彈性學制,在合作密切的企業建立高水平的實訓基地,擴大頂崗實習,試點在企業空出崗位專為學生準備,學生頂崗實習,實現工學交替,并探索與企業聯合為學生簽發“工作經歷證書”。
4.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基本定義是:校企雙方合作,利用企業生產與經營的資源建立的用于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實踐教學場所。這與校辦工廠、企業辦的學校,有著明顯的區別。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最大特點是利用學校與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傳授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的課堂、實訓(驗)室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綜合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到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它突破了在傳統教育中近乎完全在校內進行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使專業與行業、教師與企業、學生與生產崗位之間建立起廣泛的聯系,由此解決職業教育教學中培養方案、培養模式與培養質量的諸多問題。
對于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筆者所在學院充分認識到:職業學校辦學要辦出特色,離不開社會和企業的參與和支持,只有緊緊依托行業,加強與產業的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是產學結合的重要方式,也是職業教育具有強勁生命力的發展方向。學院的汽修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實施情況良好。例如,赤峰金航汽車維修有限責任公司、利豐汽車行(4S店)、金都汽貿(4S店)、玉龍汽貿(4S店)等建立實訓基地,每年安排汽修專業學生到工廠進行實訓,把實訓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程。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學校與企業充分利用了雙方的優質資源:對學校來說,學校在企業建立起了校外實訓基地,實訓教學計劃完全按企業生產規律來制定,安排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一線,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們進行有效的專項技能指導,同時有計劃地為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保證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對企業來說,學校為企業的及時用人提供了保證,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
5.建校辦工廠,打破學校知識來源的單一性
筆者所在學院對汽車修理廠進行企業式管理,并對外開放,對故障車進行免費維修(機油、零配件等由車主自理),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真實的汽車故障,學生能與企業生產進行零距離的接觸,獲得“真刀真槍”的鍛煉機會,為以后的順利頂崗工作做好準備。校辦工廠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實訓、實習條件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進行產教結合,符合我國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
二、實施產學一體化取得的效果
1.提升了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通過產學一體化,實現與維修企業的零接觸。學生在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和崗位上增長了知識,了解了社會,感受了工作氛圍,體驗到工作的內涵,提高了適應能力。近三年來,從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看,汽修專業畢業生普遍以“留得下、用得上、能力強,素質高”的鮮明特色被社會看好,畢業生就業率連年達98%以上。
2.促進汽修專業教學改革
在實施產學一體化的過程中,專業教師充分了解企業一線生產對人才的需要,適時改變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改革的及時和有效性,為實現中職培養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3.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教師在產學一體化建設中,獲得了更多接觸社會、行業、生產一線的機會,既豐富了理論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業務水平,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強了綜合素質。例如筆者學院現有的汽修專業教師,通過近幾年的努力,100%取得了雙師型資格。
三、產學一體化實施的問題思考
1.學生必須在校內做好頂崗工作的準備
根據每次到企業頂崗實習的任務、內容和要求,學生要在學校做好相應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準備,到企業后才能適應崗位工作要求,成為企業的一員,通過頂崗實習達到教學要求,保證實習效果,同時能讓企業受惠。
2.慎重地選擇合作企業
合作企業的選擇,是一個較為慎重的問題。為了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要注意選擇一些有生產任務、有人才需求,且設備先進,對學生管理和要求嚴格的企業,這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3.因地制宜,采取分散型實訓
由于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較多,因此單個企業無法提供足夠的崗位,所以必須采用小規模分散型到企業實習的辦法,以保證學生能頂崗工作。但是,采取小規模分散型實習的方式,給學生管理、教師指導、考核等帶來困難。目前的辦法是對每個學生提出明確的教學要求,主要靠企業管理和指導,學校做必要的檢查、指導,實訓結束時學生提交經過企業考核的實訓報告。對分散型實習如何保證教學要求,還需繼續總結經驗和試點探索。
實施產學一體化,如何將企業、學校、學生這三個要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調動三者的積極性,需要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筆者相信,只要堅持產學一體化,就一定會培養出更多、更好、更符合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
(作者單位: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