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學校——湖南工業高級技工學校,是隸屬于原化工部的一所化工機械技校,建校30多年,為化工機械行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工人,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用人單位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學生的就業越來越難。這種現象凸顯出學校部分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應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專業設置、課堂開發須以社會和經濟需求為導向。因此,專業及專業課程設置應直接面向勞動力市場,直接為企業服務,這是市場經濟對技工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技工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適應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提高學校的競爭力,提高學生的對口就業率,進行技校專業及課程設置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市場調查為切入點,對目前所設置的專業課程進行摸底,了解整個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
技校課程改革的總思路應以“就業為導向”,而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學內容應以“為就業服務”為宗旨,以是否滿足企業需求為依據,全面調整專業課程及教學內容的設置,盡可能做到“要什么,給什么;缺什么,補什么”。
為了真正使專業課程的設置適應企業對員工的要求,首先要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及評價、畢業生對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的評價。為此,筆者做了“用人單位問卷調查表”及“數控專業畢業生問卷調查表”。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用人單位和學生普遍認為學校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專業課程設置不能完全滿足企業需求
根據調查,目前企業需求量最大的數控技術人才,是在生產崗位上承擔數控機床的具體操作及日常簡單維護工作的技術工人;其次是數控編程工藝員和數控機床維護、維修人員。前者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包括:熟悉數控機床的結構和原理;具有機械加工與數控加工的工藝知識;能熟練操作數控機床并進行日常維護;具有對較復雜的零件進行手工編程的能力,了解數控加工的自動編程。數控編程工藝員則還需具有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礎知識,能熟練利用三維軟件進行三維造型和自動編程;而數控機床維護、維修人員則除需掌握數控機床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外,還需熟悉接口技術、PLC、熟悉參數設置,具備數控機床的操作、手工編程和數控機床的機械和電氣的調試和維護維修等能力。
根據學校的實際狀況,將數控專業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培養“藍領”人才(中技)及數控編程工藝員(高技、技師)上。所設置的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主要包括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基礎(或機械設計基礎)、車工工藝學、數控加工工藝學、數控編程與操作、電工與電子技術、數控技術、CAD/CAM等。實習科目主要包括鉗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普車實習、普通銑床實習、數控車工實習、數銑及加工中心實習等。但是,在所設置的課程中,缺少針對數控機床維修的內容及實習,使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受到一定影響。
2.教學內容陳舊
通常情況下,教材的編寫總是滯后于科技的發展,因此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技能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要求。例如,學生在數控加工刀具的合理選擇、工藝路線的制定及切削參數的確定上,與企業的實際應用之間有一定的差距。
3.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
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需要既熟悉企業生產實際,又能夠承擔數控教學工作的“雙師型”專業教師。然而,目前很多學校的現狀是,理論課教師缺乏實際生產經驗,不能獨立承擔實習任務,而實習老師專業理論知識不足,難以擔當理論教員。與此同時,學校由于設備所限,也造成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脫節。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性知識不能很快地轉化為感性知識,這些都制約著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4.各專業課程之間缺乏必要的整合,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欠缺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各課程的設置相對獨立,很多學生感覺學的時候不知道知識該怎么用、有什么用,等到用的時候,很多內容又忘記了,要花大量的精力進行補習,如公差配合、金屬材料等課程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二、重新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使課程圍繞就業市場轉
在市場調查中,筆者發現,中小型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希望員工不僅能熟練操作數控機床,而且能對機床進行必要的維護和維修。這就要求學生既要熟悉數控機床的結構、原理,還要有一定的機電綜合知識和技能。為此,增設了“數控機床維修”課程的教學及實習;同時,筆者學校預備在高技和技師班開設“機床夾具”課程,讓學生能正確選擇、使用夾具,并能根據工件的類型合理設計簡單夾具。
三、對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能感受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勢必會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為此,老師應根據學校的實際,組織編寫了一系列項目式校本教材。例如,將“公差配合”、“熱處理”和“車工工藝學”整合編寫一本“車工工藝學”實習教程,將“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數控工藝學”整合編寫一本“數控加工實訓”教程,從易到難,將實習內容分為一個個子課題,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從讀圖分析圖樣開始,到制定工藝路線,然后根據工件、機床等選擇合適的刀具、合理的加工參數,然后進行加工、測量、評價。通過這樣的練習,一方面讓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進行運用,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獲得成就感。
四、采用一體化教學,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技校教學改革始終貫穿著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實踐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目前,招生難、生源素質下降是擺在各技校面前的現實問題,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厭學現象較為嚴重,單純的理論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很多技校學生形象思維長于邏輯思維,實踐學習長于理論學習,動手能力長于動腦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揚長避短,積極推廣并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筆者學校根據現有設備的情況,采用了“理論——仿真——實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技能,學會合作,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
五、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努力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企業希望學生入廠后就能頂崗,而事實上,多數學生入廠后還要經過企業的上崗前培訓,才能真正頂崗。其原因主要在于,學校所學知識與企業生產實際之間有一定的差距。要縮短學校與企業的距離,就需要有一批真正熟悉生產現場的“雙師型”教師,既有扎實的理論根基,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滿足企業的需求。筆者所在學校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將專業老師送到相應的企業熟悉生產現場和工藝流程,另一方面,從企業中引進一些有著豐富生產經驗的工程師擔任專職教師或現場專家。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