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條件、設施都日趨完備的現代社會,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厭倦學習。這種厭學情緒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受著社會大環境的制約,也受著家庭小環境的影響。要解決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突出的矛盾,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先進、完善的教育體制,構建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營造適合中學生健康發展的大環境。
一、內在——更新教育的觀念、方法和內容
教師要改變學生,首先要改變自己。一方面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對學生要積極疏導,而不是消極防范;要民主、平等,而不是專制壓抑;要積極塑造,而不是處處限制;要引導其發展,而不是束縛其自由。另一方面要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積極開拓視野,不斷學習新知識。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更多地關心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要結合社會現實,讓學生也能活學活用。做到以上兩點,才能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前進,在進步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二、外在——公平地對待所有的學生
我們姑且不論教育的弊端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關心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是教師的基本素質。據有關教師人格特征的調查,在學生眼里“公正客觀”是理想教師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他們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他們最不滿意教師憑個人好惡偏愛、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
三、行動——給暫時落后的學生更多關愛
曾有一名教師對學習成績糟糕的同學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小學沒考上第一名,這不要緊,還有中學呢;中學沒考上第一名,這不要緊,還有大學呢;大學沒考上第一名,這不要緊,將來還要走向社會呢;參加工作了,沒有找到好工作,這不要緊,你還可以尋找;你一直沒有成功,這不要緊,或許這是件好事,這反倒使你一直保持一種冷靜、不自滿、從零開始的良好競技狀態。世上本來就沒有最后成功的歸宿。”
這段話包含了教育者寬容的態度,也體現了教育者教育方式的科學性。作為教師,就要多給學生一些機會。無論學生的智商高或是低,無論家庭條件好或是差,無論是安靜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需要老師的關愛。優秀的學生需要老師的鼓勵與表揚,不優秀的學生需要老師的理解與關懷,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燭火。而那些學習成績差,對學習有厭倦心理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對厭學的同學,老師的愛特別表現在關心和體貼上,使之擺脫自卑,增強信心和勇氣,使他們重新振作起來。具體做法如下。
1.要了解厭學學生
了解厭學學生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和精神世界。對一個好教師而言,只有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不了解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2.要尊重厭學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
與厭學學生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讓他們了解到老師的真切關懷,從思想上得到升華,從自卑、懶惰中走出來,變厭學為好學。要積極尋找厭學學生的閃光點,抓住他們人格的光輝一面,創造機會使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得到發揚光大;要積極開拓他們的創造精神,使他們探尋到自己學習的興趣點,從探索的過程中找到樂趣,進而愛上學習。
3.要幫助厭學學生正視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教師要多與學生談心,讓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其認識到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缺點、錯誤,抑制消極心理就需要堅強的意志。一旦確立了適合自己特點的奮斗目標,就要為之而努力,不人云亦云、猶豫不定。在順境中,對自己已定的目標不放松努力;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難,為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懈追求。
4.要多給厭學學生以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學生的厭學情緒往往從學習跟不上開始,逐漸發展,變得嚴重。教師要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趕上其他同學的進度,這樣他們才能重新融入集體學習的氛圍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筆者認為,雖然厭學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只要教師對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以積極的態度去幫助他們,以寬容的胸懷去包容他們,再加以社會、家長的配合,學生厭學的現象必定會逐漸改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工貿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