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提:全程全方位培養職業意識
職業能力的培養必須講求全方位、攻防有節、進退有序的戰略。以全方位為出發點,首先是時間上的全方位,其次是空間上的全方位。
自學生進校到最后走上崗位,學校必須自始至終地根據專業與就業崗位的特點,加強職業教育意識的滲透,一年制文化基礎課、二年制專業基礎課、三年制課開設與導向特別是各位任課老師都必須想方設法將所授的課程與學生將來的就業緊密聯系。作為受教的對象——學生,更要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文化程度、所選專業的把握程度、將來的就業崗位方面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特別是情商正確歸因。攻防有節、進退有序,講求的是學生就業的機動性與策略性。我們需要的是多向、多層次的,能讓學生進去安心、走上崗位高興的就業單位。唯有這樣的就業,才會讓學生在校學得放心、學有精神,即使出現一些問題,負責招生就業的同志也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畢業生也不用擔心沒有用武之地。這需要學校方方面面的長期努力、耐心細致、全方位、全程培養職業意識。
二、可控因素
1.決策管理層
目前,多數職業院校的教學目標、計劃是“三段式”縱向結構,即一年制文化基礎課、二年制專業基礎課、三年制專業課。這種結構的弊端在于強化了理論性,卻弱化了技能性。而根據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尤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點可知,職業學院的教學目標、計劃就是要強化學生的技能。基于此,相關計劃、制度、規章的制訂宜置于職業教育這一本位或將其放在就業崗位中能力的需求層面來商榷。如此,可使決策更趨科學、合理與實用。
如果在科學實用的教學計劃、目標引導下,作為執行者——專業教師的目標也就具體、明確了。作為專業教師首先自己要“過硬”,即需要專業教師在膽、識、才、學上過硬。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有所教課的較為精深的專業知識,要在二年制、三年制或五年制的時限里授予學生系統而完整的專業知識,做到專、精;二是要有與專業相關知識的輔助,以便在知識傳授上做到全面;三是要有對本專業在社會實踐第一線的經驗或相關經驗,即有本專業“工程師”的名副其實;四是要有前瞻性,能根據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結合,加強實踐,能預知該專業學生在社會上的行為適應性;五是強調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針對學生基礎差、被動性強、缺乏主動性的特點,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與責任感施以相應的教育方式。即使不可教者,也必須撇開歧視,運用自己的教育心理學知識,開啟學生的心扉,促使他們上進。
2.教育的客體方面
(1)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訓練。專業能力是專業知識的外化,知識的外現。如果在課堂學到的理論,不馬上結合訓練,那這知識對文化基礎特別是專業基礎不理想的學生來講,就很難付之以成效。因此,專業基礎課,特別是專業課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訓練。如場地訓練、仿真情景訓練結合,甚至可以將課堂轉到公司、工廠等場地。為此,一方面需要學院提供較為充分的實習場所;另一方面需要教師本身具備動手能力,特別是到位的指導能力。
(2)充分發揮多種組織的作用。注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與方法論能力的培養。學生進入學校伊始,學校就要推動班會、團支部、黨支部等組織定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討論。學生雖然底子薄,但年齡大多數處于14~19歲階段,其行為與思維的可塑性是相當大的。如果學院注重這些方面的教育(此處指接近學生理想與就業等切近學生自身條件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與后果,就會幫助學生矯正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降低或提升他們的期望值,改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堅定其職業意識,職業自信力,以便步出校門能盡快地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崗位。
(3)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首先,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努力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以就業為導向,賦予學生明確的行動方向,力求實踐能力的提高。鑒于職業學校的特殊性,很多學校都擁有并組織了職業技能鑒定。學生通過職業資格鑒定,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為其今后的求職、上崗提前做好了準備。其次,注重標新立異。在校期間,學校積極提倡學技能,形成一種良好氛圍;要求每位學生在畢業之前擁有社會需要的一種技能。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