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有以下幾方面:
一、課前做好四方面的準備
一是備教材,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深廣度,掌握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二是備學生,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準備情況和在認知、情感、動作技能領域的發展水平,并考慮學生的學法指導。三是備作業,習題要精選,題型要多樣,題量要控制,既要考慮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又要考慮思路和方法的訓練,還要減輕學生負擔,從實際情況出發,力求作業形式多樣化。四是備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可設計成不同的課型。
二、安排好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的設計要符合以下要求:
1.科學性要求
教學中,不僅教學內容要合乎科學原理,而且教學流程的設計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如教材的組織、實驗的演示、教法和學法的選擇等,都要注意科學性,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逐步深化。
2.邏輯性要求
教學流程的設計和推理、分析、綜合等方法的運用要合乎學生的認識邏輯,要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低級到高級,并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3.啟發性要求
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總的意思是要啟發學生而不要包辦代替。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針對性要求
根據教學內容,考慮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教學流程的設計要因班、因人、因時制宜,做到因材施教,即“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5.可行性要求
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習慣,教學流程可按節、也可按單元來設計,并在教學中,不管是教師講解、分析、歸納、總結,還是學生閱讀、觀察、實驗、練習,或是師生之間談話、研討,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和教學實效。
三、按照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要求創設教學情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循循誘導,層層深化,靈活地創設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經常置學生于心欲通、口欲言的狀態之中,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四、保證學生一定的課堂自主活動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據研究,學生的課堂自主活動占整個教學時間的46%~60%為最佳狀態,形式有:自學閱讀、課堂討論(小組或全班討論)、實驗操作、歸納小結、自編習題以及測驗后讓學生相互學習試卷,進行錯題剖析,找出學習的誤區和思維的障礙,從而自我矯正等。
五、優化組合各種教法和學法
通常采用的教法有講解法、提問法、討論法、程序法、競賽法以及邊學邊實驗、單元教學、分層教學等,常用的學法有閱讀、討論、觀察、實驗等。上述諸法,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優選教學方法,合理進行組合,以求最佳教學效果。
六、優化教學手段,選用多種教具和學具
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輸、接收、貯存和再加工的過程,現代電教媒體的使用,可提高教學時間的利用率,拓寬信息通道,加大信息流量,產生傳統媒體一般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七、目標管理,適時調控
教學大綱制訂的是教學的總目標,在具體教學中針對每一學期、每一單元、每一課時還需制訂相應的分層次的教學目標。這相應的分層次的教學目標既體現大綱要求,又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學目標的要求為依據,加強針對性,隨時進行調整控制。
八、全面檢測,及時反饋
及時進行全面檢測,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進行反饋矯正,為教師的補償教學和學生的自我完善指明方向,為制訂后續的教和學的策略提供依據。“及時”指利用學生剛剛留下的鮮明的記憶表象,激發和滿足學生上進心,檢測與反饋越及時,教學效果越好。“全面”指目標檢測的知識點應全面覆蓋,檢測的學生應占百分之百。
九、教師的形象和教學風格
教師滿腔熱情、滿懷希望地對待所有學生,不輕易否定學生,讓學生有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激發自信心和求知欲。教師善于駕馭課堂教學節奏,把握學生心理狀態,調節課堂學習氣氛,上課全身心投入,聲情并茂,富有激情,時時感染學生使之處于高度亢奮的積極思維狀態,師生情感上產生共鳴,相互熔合,教學相長,教學效果當然顯著。
善教者學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學勞而功半。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探索教學規律,改進教法學法,把教學當成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性的勞動,不懈努力,精益求精,教學效果定會大大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