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產業結構及技術結構不斷調整與優化,人才結構也相應發生變化。很多大中企業逐漸向一人多崗或多人多崗的組合式生產方式轉化,只精通一個崗位的技能型人員已不能適合未來產業結構和人員結構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的培養目標向“一高多能”或“一專多證”轉化。
目前,不少中職學校已經提出了“一高多能”的教學模式,而高職院校則更多地提出“一專多證”的培養模式,其做法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高職院校的“一專”是指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崗位相應的專業技能,要達到適應企業的要求,沒有明確提出要達到高技工的水平;而“多證”指對應個人職業(專業)崗位群的多項技能和適應能力更強的,包括外語和計算機等基本要求的證書,為將來的知識型勞動者打好基礎,兩類學校的教學模式也有頗多的相近之處。
一、按職業崗位群的要求組織教學
高級技工學校的學生在進校時大多數已獲得了中級技術等級證書,因此應以比中級技能要求更高、更寬的職業(專業)崗位群的適應能力為目標來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職業崗位群分析的各項工作能力的實際需要安排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特點是打破了傳統的專業體系,按職業崗位要求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相關崗位的知識與技能;以模塊的模式進行教學,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不強調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許多相近或同類課程被綜合成為新型課程。例如,機械加工專業中機床維修與制圖結合為維修技術新課程,這樣既加強了課程的實際應用性,又避免了內容重復的問題。
二、理論知識的深度及廣度要求
高級技工學校要求畢業生的專業理論接近專科水平。在教材編寫及授課過程中,理論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將理論推導部分作一般要求,在應用知識方面則要盡可能拓寬。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學生的許多能力又是通過技能來體現的,傳授理論知識,不僅讓學生注意解釋,更注意理論的運用,教會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實驗和實習,訓練學生在企業實習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加大課堂容量,花較少時間接受更多的知識信息,教學中應盡可能地采用實物、模擬設備、電教手段及雙向方法進行教學,以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自己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加強技能訓練提高綜合技藝能力
高級技工學校的技能訓練要求學生在某一專業工種達到高級技能水平,不僅指某一項技能達到達到高級工考核標準,而是在所要求的專業工種內各項技能都達到高級工水平。例如,在機械加工行業中,學生必須具備使用多種加工設備和工具的基本功,學會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包括精密測量工具的使用;必須熟悉多種加工方法,多種加工工藝及精度要求,還要根據圖樣上的要求和工廠具體要求設計出經濟、合理的加工工藝。要滿足這些要求,學校教學必須聯系實際,盡可能在實踐中開展教學,讓學生在使用設備和儀器的過程中提高實際能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
四、拓寬技能面,增強適應能力
學校除要求學生有一向專長外,還應有相關專業(工種)的2~4個初級工知識與技能水平。我國多數地區高科技與傳統的加工方式同時并存,使學生集幾個工種的技能于一身,不僅為他們成為高級技能人才做準備,并且可以使他們在就業率不高的地區以及職業變化頻率增高的未來,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因此,“一高多能”的教育模式首要目的在于能就業、能適應崗位的變化和為日后長遠的發展打基礎。“一高多能”的教育模式培養的技能人才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某個地區當前對技術工人的需求狀況,符合國有企業與鄉鎮企業共存的用人標準。江蘇鹽城地區高級技工學校一位數控技術專業畢業生分配到紡織機械廠當車工,一年后廠里新置辦了一臺加工中心,通過培養他只用半個月的時間就掌握了全部操作技能,后來還被評為先進生產者。因此,“一高多能”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生既有“一高”——專項高級能適應工業以及個人發展需要;又有“多能”——有較寬的技能面,更能適應中小型國有企業及鄉鎮企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職業崗位的擇業競爭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