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課程是從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又直接為生產實踐服務的學科。因此它是一門與生產實踐聯系緊密的課程,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好這門課程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一、善用適當教學方法,發掘學生自主潛能
《機械基礎》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教師一定要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使學生既能學到機械基礎理論知識,又能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有復也”,就是說在學習中,要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引導他們在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努力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從經驗思維、定勢思維上升到科學思維、創造思維,既長知識、長智慧,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題目的變化中,學生的思維隨之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思維更加靈活。最后學生會明白,無論題目如何變化,只要用靈活的思維將知識遷移,都可以用原理、公式的不變應對題目的多變。例如,講述鏈傳動、軸及軸承、離合器和制動器的運動時,讓學生通過收集和觀察各種自行車、輪滑、滑板車等,制作新型代步器,學生通過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檢驗和評價等,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公差與配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制圖》及生產實踐能力進行了檢驗和應用。
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因此,教師的教學重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學法指導不僅僅在于讓學生了解、記住一些學習方法,更在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機械基礎》教學中,著重指導學生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讓學生明確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性,樹立學習自信心
要讓學生明白,走上社會后,原有的知識滿足不了生產實際的需要,必須不斷更新知識。而更新知識的要求就更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學會學習。
2.改革教法
創設自學情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課堂上教師精講,講重點,講分析方法,解答學生疑難,多給學生思考時間來消化、釋疑、鞏固。
3.預習指導
預習是自學能力的基本功,教師每節課都要提出預習目標,有預習題、思考題,要求學生有針對性地看書。上課時抽查提問,檢查預習效果,促使學生課前認真預習。
4.進行聽課指導
處理好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以聽為主、記為輔。積極思維,動腦思考,聽重點,聽預習中難點和自己不懂的內容,學習教師對重、難點的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
5.鞏固記憶
獨立完成作業,復習后再做作業,做作業時不看書,以作業檢測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通過練習,促使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進行消化和吸收,加深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計算、概括、分析、判斷能力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
三、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照本宣科地泛泛講解只能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求知欲。一般情況下,人們對問題總是敏感而渴求真相或結果。“疑是學之始,思之由”,由疑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狀態,就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機。例如,在學習變速機構時,向同學介紹駕駛員經常用手撥動右側的變速桿,根據路況使汽車行駛速度時快時慢,有時還要使車倒退行駛。告訴學生駕駛員撥動變速桿的操作,是在改變一對齒輪傳動比的大小和方向,從而改變車輪的轉速和轉向。
在講解的過程中,還要適當應用直觀教具,理論聯系實際,更直接地啟發、引導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使之由事物的表象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而由具體抽象引出概念,達到理解教材、獲得知識的目的,提高其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
總之,使學生把所掌握的機械基礎知識運用于實踐、指導實踐工作、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和妙方,但有法可依、有方可循。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要根據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技巧。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