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一門基礎專業課,通過此課程的學習,使同學們對計算機的硬件構成與軟件構成熟記于心,并了解它們的各個部件不同的功能與作用。學習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后,可使學生成為合格的計算機DIY高手,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電腦售后維修服務人員。
一臺完整的計算機系統由硬件系統與軟件系統構成。硬件是計算機存在的物質基礎,而軟件是靈魄,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下面和大家探討一下教學心得。
一、以多媒體教室講授為主的講授課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主要形式,使用多媒體課件,能比較直觀地展現計算機知識。對于計算機硬件部分的知識,從橫向展示不同部件外觀,連接使用,以及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對于每種部件,可以從縱向介紹與展示其不同時期由低到高的版本發展歷程和不同時期各個版本的功能特點。從理論課的學習中就能讓學生對硬件系統的各部分都能做到準確的辨認與識別,有了感性認識。另外,在講授其硬件安裝與系統安裝時,便用多媒體可以有選擇的播放計算機安裝操作視頻,視頻在教學中更直觀,學生可學到如何對一大堆硬件進行有序的安裝,安裝過程中有哪能些技巧與注意事項,特別是軟件系統安裝過程,由于多媒體教室與機房是公共設施,系統的安裝往往不能進行實際操作,通過觀看操作視頻,同樣可達到相同的系統安裝的學習初步效果。
二、以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為主要實踐內容的實驗室教學模式
通過多媒體,我們學習了組裝的理論知識,在實驗室里,同學們可以接觸到實物,以理論知識為指導,進行實踐操作。在實習實驗中,有一部分同學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在部件組裝中,頻頻出錯。不是電源接口沒接好,就是風扇安不上,更有同學拿著內存卡都安不到主板內存槽上,經過多次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內存卡型號與主板不匹配。有的同學竟然連主板上的cmos電池都忘了裝就交工。硬件好不容易裝好了,開始裝操作系統及各種驅動程序,其出現的問題更是多種多樣。通過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學生不僅掌握了實際操作技能,還學到了很多理論課里沒有的很多計算機知識,既長了見識,又學到了真本領。通過實踐課的教學過程,進一步加強了理論課教學效果,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使教學過程更能順利的開展。
三、創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客體的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已經從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重于“教”,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體現了現代學校在社會辦學中“順應市場需求、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主要起到了組織、引導、答疑的作用,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咨詢者、指導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計算機故障排除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根據機器故障結果,初步判斷故障原因,再引導他們按程序、分步驟地檢查出故障的位置,最后確定故障原因以及處理方案,進行計算機的維修過程。當把故障機器修好啟動后,很多學生的自豪感與成就感油然而生,更激發了他們學習興趣,加強了自信,為以后的自主學習增添了新的動力。
四、使用任務驅動小組自主探討的教學模式
使用此模式,可以更好地體現集體的智慧,深化了學生對任務問題和知識的理解,開闊了視野,打開了思路,幫助學生學會用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在知識內涵加深的同時,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驗證課本知識內容,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如在講到微機電源時,著重講了它的額定功率,輸出電壓值以及它的發展歷程,并在多媒體上展示了不同時代、不同型號的多款電源。在實踐課中,讓同學們分組分別使用不同的電源進行裝配,結果發現,很多裝配好的電腦不能正常啟動。他們帶著疑問,帶著任務進行小組分析討論,并重新多次調整電源,終于實踐成功,最終啟動機器。老師針對剛才組裝時的操作進行提問,讓回答較準確的學生上臺再次進行實踐操作,而后我們共同進行總結,最終確定了問題所在——電源與主板其他硬件不匹配,電源功率達不到要求。帶著任務帶著思考進行實驗實踐,使學生快速掌握該知識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的習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計算機課程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許昌技術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