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以及上海2010世博會的舉辦,促使我國的旅游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伴隨著入境游、出境游的不斷增加,市場對既懂旅游專業知識又具有良好的外語口語、能服務于現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線的復合型旅游英語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但是,據部分酒店和旅行社的調查顯示,當前的技校旅游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不容樂觀,不能滿足旅游行業的要求。筆者通過分析技校旅游英語的教學現狀、旅游英語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對旅游英語的教學改革策略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一、技校旅游英語教學現狀
1.教學模式落后
由于受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技校旅游英語教學一直沿用“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過于重視課文詞匯和語法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對教材和教師的過分依賴,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思維。
2.旅游英語教學實踐性不強
當前,技校旅游英語的教學對理論性的內容教授比較豐富,但對實踐中應用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實踐教學課程和時間安排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不合理,針對性不強,理論課偏多,而實踐課則相對較少。同時,教學內容過分強調學科體系與理論教學,沒有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學生實際,缺乏實踐性,與行業相脫節。為此,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只是片面地學習了部分的理論知識,掌握了少量的實踐技能,進入工作崗位后,這些知識與能力遠遠達不到旅游行業現實需要。
3.教師的復合能力欠缺
當前,技校旅游英語教師的復合能力欠缺,一些教師英語水平很高,但不了解旅游專業知識,不能使學生通過上英語課的同時學習到旅游知識;有些旅游專業的教師,由于自身的英語水平有限,無法用英語將旅游專業知識及國際旅游市場的最新動態傳授給學生。這就使得教學與實踐相脫節,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無法體現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在旅游和英語兩個方面的優勢。
4.考試方式單一
目前,旅游英語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數采用期中、期末筆試的方式,但該課程的實踐性遠遠大于其自身的理論性,所以只采用筆試考核的方法無法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真實水平,學生的口語能力得不到重視。
二、旅游英語的特點
1.旅游英語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技校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要從事旅游行業工作,在工作中往往需要與外國客人接觸,這就需要學生通過結合旅游相關知識,運用英語語言在旅游業中從事服務和管理工作。旅游從業人員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外國游客對我國旅游業的印象,進而影響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旅游英語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學生能閱讀旅游英語資料,能用英語與外國游客熟練交談,并為其提供優質服務。
2.旅游英語覆蓋的知識面廣
旅游英語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歷史、地理、風俗、文學、風土人情、地質、建筑等許多學科知識。因此,旅游英語的教學,應通過各種方式,把各方面的知識介紹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生的視野。
3.旅游英語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口語表達能力
與其它專業不同的是,旅游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這是由學生畢業后的工作性質決定的。畢業生的工作單位大多數集中在賓館、旅行社,除書面文字處理外,在很多情況下需要與客戶進行口頭交流。無論是做英語導游介紹名勝古跡,還是成為飯店管理及服務人員接待外賓,都要用英語進行交談,且交談時要流暢自如、無語法錯誤。這就要求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要強。
二、旅游英語的教學改革策略
1.優化教材
以往的旅游英語教材內容陳舊,實用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教材的選用應既遵循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又要選用與旅游專業有關的、適合社會經濟和旅游市場的需求的教材,如介紹旅行社、飯店賓館、交通運輸情況等,而對于體現地方特色的旅游英語則應在教材中加強。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旅游英語專業教學的特殊要求是突出英語口語表達,要求學生能在旅游工作中運用英語與外籍人士進行交際和介紹景點。流利的英語口語是涉外服務的基礎。因此,要采用多種創新型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英語口語水平,這是旅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
(1)任務型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方法是教師圍繞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多種、多層次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通過感知、實踐、合作和參與等方式完成任務,并幫助學生樹立起“我能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最終通過交際達到在無意識中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旅游英語的表達能力,并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2)英語演講。演講分命題演講和即興演講,教師在教學初始階段先對學生進行命題演講訓練,然后逐漸過渡到在課堂就某個話題進行即興演講。肇慶是旅游勝地,名勝古跡不計其數。教師可把學生分小組,熟悉一個景點,模擬導游,用英語進行景點推介演講比賽,要求能正確運用旅游英語術語、表達自如、無語法錯誤。英語演講不僅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技巧,而且培養了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口語能力的培養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此外,也可以嘗試情景教學法、小組辯論、英語知識競賽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課堂教學力求做到組織教學“英語化”,活動設計“多樣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練習英語,不同程度地提高英語口語。
3.英語課程與旅游知識相結合
旅游英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于交叉學科的課程,是英語與旅游專業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應采用“外語+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因此,必須把旅游專業知識滲透到英語課堂中去,才能培養出復合型的旅游外語人才。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進行二者的結合。首先,英語口語訓練要以旅游為內容,讓學生掌握旅游業中的語言習慣、專業術語和相關表達等,培養學生在旅游服務領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其次,運用英語講解旅游專業知識,如旅游的行業背景和發展規模等,并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再次,在學生畢業時,教師鼓勵學生獲取英語等級證書和全國導游證。通過這樣,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旅游專業術語、歷史典故和風土文化的翻譯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將來能使游客了解中國文化和增加旅游興趣。
4.在英語課堂滲透文化知識
由于旅游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旅行社、涉外賓館等,服務對象大多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熟練的英語技能和廣博的旅游專業知識,更要對語言目標國的文化、習俗、價值觀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入文化滲透,重視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例如,在講授《Table Manner》時,應向學生介紹中西飲食的文化差異: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以五谷為主,輔食為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而西方飲食主要以肉食為主。在一日三餐中,中國人更注重“午餐”,所有正式的宴會一般都放在午餐;而英國人更注重“早餐”,美國人更重視晚餐,一般大型的宴會都安排在晚宴。通過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便在將來的涉外旅游工作中,學生能排除語言及文化障礙,順利完成涉外旅游工作。
5.建立獨立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旅游人才的培養模式上,應從過去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模式,這是培養高素質涉外旅游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實踐力度,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旅游英語專業各個門類的社會調查、課程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定性劃分,制定各個環節的管理細則和評估方案,改進實踐內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辦法等,提高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質量,努力建立獨立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
6.實行多元化的考試方式
根據旅游英語的特點和性質,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應對其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打破以往單一筆試的考試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評分方式,進行筆試附加口試的形式。同時,加大平時考核的力度和比例,單元測試、學生平時的課堂參與、活動表現都應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再結合期末的口筆試從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正確的評價。這樣能更好地鼓勵學生在課外刻苦學習,積極參與實踐,增強語言運用能力。
7.加強校內和校外實踐,創造運用英語的機會
為加強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每學期都要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有課堂實踐、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課堂實踐采用的教學原則是“精講多練,聽說領先”,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課堂討論、課堂演示、旅游案例分析和現場景點導游講解等。校內實踐有兩種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如英語角、講英語故事比賽、表演英語小品和唱英文歌等;模擬“英語導游翻譯活動現場”,在教師的帶領下到“模擬現場”進行較為逼真的口譯訓練。校外實踐是利用旅游實習基地,強化實踐練習。學校定期安排學生到旅行社或飯店實習,從事兼職導游或服務員,并指定教師進行指導。同時,學校組織畢業生實習期間到廣東省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如鼎湖山)、酒店(如肇慶奧威斯酒店和碧桂園酒店等)、出入境口岸、旅行社等進行導游兼職翻譯實習,不斷積累實踐經驗。通過校外實踐,突出了校企合作的優勢,多手段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使學生畢業后能勝任旅行社、大酒店的涉外工作。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