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思想政治課倡導參與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自主性學習,教學過程既是師生信息雙向傳遞交流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情感起主導作用,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用情感滋潤學生的心靈,能夠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一、創設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
1.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
教學中,使用電影、電視等電教媒體以及掛圖、實物等直觀形象把學生帶進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如在講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的時候,借助電教媒體播放電影《孔繁森》片段。電影中孔繁森形象鮮明生動,容易引起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使學生產生深刻、久遠的印象,成為引發道德行為的動力。同時,這些具體生動的形象又體現了社會道德標準的典范,使學生能夠更加具體領會道德要求及其社會意義。
2.組織學生走出課堂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實地參觀、采訪,通過開展社會調研使學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學理論知識、社會現實、自我情感聯系起來,增強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樂于奉獻的道德情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他自己的觀點,并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出來,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
二、發揮美景和生動事例的感染作用,以美育情
別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親姊妹”,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會美感和藝術美感。優美的自然景色能激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經常引導學生分析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熱點問題,可以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評價能力,幫助他們塑造美好的心靈;藝術美感中的優秀作品能夠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能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對假、惡、丑的憎惡。
總之,美育在通過生動、鮮明的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能起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特殊作用,是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我們應學會積極、自覺地利用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各種形式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情感,以此激發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增加趣味性, 以“形象”育情
情感教學有利于優化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夸美紐斯說過:“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是由教師激發出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學生,學生就寧愿進學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投入并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活動處于興奮狀態。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講解道理,使學生感覺學習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課堂“活”起來,師生之間的感情就容易溝通,情感共鳴就能產生,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就能增強,教師就更能發揮在情感教育中的導向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堅持正面鼓勵,以 “開放”育情
教書一定要與育人相結合。政治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要求如此。首先,學生的成績可以有差距,但決不能以此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更不能歧視成績不好的學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堅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外,還要允許學生保留個人看法甚至是錯誤意見。政治課雖然擔負著思想教育任務,但思想教育決不是光靠政治課就能解決的,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政治課教學過程中還要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同學鮮活的思想之間的矛盾。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幫助他們分析歸類,用所學知識為指導去辨別。這樣做,使學生感到老師能夠理解他們,并且通情達理。這種師生感情可產生一種向心力,使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也必須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審美情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要教師善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換情,就必然能調動起學生的激情和熱情,也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高級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