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通教育相比較,技工院校的學生在價值認同、能力結構、心理特征、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規律性和特殊性。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必須認真把握學生的心理、認知、行為的特征和規律,并依據這些特征和規律,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即關心學生的思想發展,關心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關心學生的社會成長,關心學生的心理發育。
在全面關心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德育作為技工教育的靈魂和核心,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各個層面。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而養成教育則是德育的基礎工程。班主任必須研究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在機制和實施策略,以有效地開展養成教育,切實擔當起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管理者的責任。
一、養成教育的內涵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對學生行為指導與良好習慣培養的一種教育模式。通過養成教育而形成的良好的品德、行為、學習習慣是一個人高尚的精神面貌、濃厚的文化修養的具體體現,也是一個人的高雅氣質、高素質的具體體現。從本質上說,養成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為指向的道德行為教育。
二、技工院校學生的習慣特點
在對儀征技師學院2009級學生的抽樣調查中,筆者發現,技工院校學生有這樣一些特點:第一,朝氣蓬勃,常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能夠積極參加班級、學校開展的各項社會工作和活動;但是缺乏紀律意識,表現出某種叛逆性的年齡特征。第二,個性突出,勇于表現自己,但自卑、抗挫折能力差。技工院校學生表現較為個性、獨立,但很多學生在中學時成績欠佳,表現出明顯的自卑心理。第三,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渴求以知識改變命運,但不愛刻苦鉆研,常常被動學習。經過中考、高考的檢驗和選擇,他們深切地感覺到知識的重要,有求知欲望;但文化基礎差,缺乏科學的、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一些學生刻苦求知精神嚴重欠缺。
技工院校學生的這些習慣特點,要求班主任必須卓有成效地開展養成教育,保持和發展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抑制和克服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保證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必須是學生養成教育的積極實施者
養成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學校有關部門、任課教師的同心協力,還需要社會、家庭力量的積極參與。不言而喻,班主任應是天然的養成教育的主要責任人和推動者。
1.價值引導,增強學生行為規范意識
(1)明確和細化學生行為規范。必要的規章制度是個體思想品德和道德行為形成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外在力量。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班級公約和各項規章制度,涵蓋宿舍紀律、課間紀律、課外紀律、實習紀律等校園生活的全部內容。
(2)實行必要的處罰教育。從心理學的視角看,人類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及時適當的處罰,可以促使學生循規蹈矩。沒有處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當有學生破壞規則、違反紀律時,必須接受處罰,這種處罰該當是及時的、適度的。
2.重視體驗,堅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養成教育不是簡單的單向灌輸。班主任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應以情感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通過內心的體驗自覺接受社會道德意識和觀念。首先,班主任必須有一顆愛心。教育是一項充滿著愛的事業。只有學生感覺到班主任對他們誠摯的愛時,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其次,讓學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推行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三自教育”。在“三自教育”過程中,注意樹立班委會在班級管理中的威信,為他們開展工作創設足夠的空間,增加學生們對班委工作的認同感,充分調動學生干部和學生參與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再次,重視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當以培養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和學生的自律精神為主旨。最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理解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自己不是缺少長處,而是缺少對長處的發現。
3.注重實踐,實現思想、情感、行為的外化
養成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行動和實踐的體現。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道德能力。堅持日常行為習慣的訓練、檢查、評比制度;堅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動員學生積極參加班級管理活動,動員學生參與班級干部競選,幫助學生在班級事務管理中,提高自律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從而實現自身的發展。堅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