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行中職數學教學現狀
現在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師對教學普遍感到困惑: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內不作筆記、不認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后不復習、不認真做作業,考試“等靠要”教師的考試答案。無論教師如何苦口婆心,甚至“威逼利誘”,學生就是不買賬,提高中職數學教學水平往往停留在表面上。
1.學生方面的原因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僅沒有學習數學的興趣,甚至已經對數學產生厭學情緒;部分學生在就讀中職學校前長期受到老師的批評或漠視,以往學習數學失敗的經歷導致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與逆反心理;職高學生較普高學生文化基礎普遍相對薄弱,學習習慣相對較差;部分學生認為中職讀的就是學專業,語數外等文化基礎課不用考大學就不用學習了。
2.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沒有尊重中職學生的學習規律及學習心理特點,往往側重于教學技術或手段的提高;教與學相脫節,教師與學生欠缺溝通和互動,往往是你教你的,我學我的,兩不相關;教學評價過于簡單,以分數論英雄;數學教材往往抽象概括多于形象描述;教師為完成學校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一般采取降低教學和考試難度等消極處理方式。
二、中職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需求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心理過程,包括感知、思維、記憶、想象等。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出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學習信心的堅持與增強,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包括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以上《大綱》的文字說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除具有中學生普遍的心理特點外,還具有特殊的心理發展特點,這與他們從事特定的專業學習及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特點,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數學時的心理素質,善于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教育。
三、幾個心理學效應
1.齊加尼克效應(Ciganik effect)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另一組卻未完成。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出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卻持續存在,且呈加劇傾向。后一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這種效應啟示我們:學生在學習知識點或面臨考試時,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只有完成了學習任務或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時,緊張才會解除;如果沒有完成學習任務或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則緊張狀態會持續不變。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如果壓力過大或無法完成教師設定的目標,就會產生一種失敗感和焦慮感,心理上會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精神上越緊張,學習效果就越來越差。中職數學的任課教師,必須重視這一心理效應,分析學生相應的心理反應,采取有效措施。
(1)避免“過猶不及”。中職生數學基礎普遍薄弱,不要對學生提出超過其數學基礎或能力的要求。特別是在中職數學教育的起始階段,教師可淡化數學的系統性及邏輯性,強化數學知識應用,多一些觀察歸納,少一些推理演繹。可先幫助學生梳理、復習初中的基礎知識,使他們在復習舊知識的成功體驗中,有效克服對數學的心理障礙,增強學習的信心,消除齊加尼克效應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奠定后續中職階段數學學習的基礎。
(2)建立多種評價機制,不搞單一標準。比如,有些同學可能數學考試成績差些,但是他按時完成作業,上課踴躍發言,教師就要表揚他的這些優點,增強他的學習信心,減輕齊加尼克效應給他后繼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
(3)教師有意識地建立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比如設立一些趣味數學專題,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民主、沒有壓力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
2.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西方《圣經·新約》“馬太福音”章中有這么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通俗來說就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現象。
很多數學教師喜歡那些分數高、聰明的“好學生”,而對那些分數低、調皮的“壞學生”則另眼相看。有些教師不自覺地對學生的分類會導致一部分學生自負自傲,孤芳自賞;而另一部分學生缺乏自信,自暴自棄,上進心減弱。這種人為造成的惡劣的心理環境,將會使部分學生陷入“馬太效應”的困境:成績越差,教師越不喜歡;教師越不喜歡,心理落差越大,成績越差。
要擺脫“馬太效應”的誤區,教師應當把“關愛所有學生”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避免“錦上添花”或“雪是加霜”。既要表揚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也要表揚那些雖然成績不太好但有進步或在數學某一方面表現突出的后進生。教師還應該用反“馬太效應”的方法,更多地從內心關心、尊重、鼓勵那些數學成績較差,對學習數學沒有信心的學生,多給他們發言、表現的機會,少給他們批評、責難的遭遇。
3.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于1968年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他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對中職數學教師的啟發是:自尊、自信是學生好好學習的先決條件。中職數學教師應該切記“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的:要想讓學生取得進步走向成功,先要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取得進步走向成功。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的激勵最大。中職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往往與教授該課程的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魅力有很大關系。如果學生喜歡數學教師,就會喜歡數學這門課程;討厭數學教師,也會同時討厭數學。年輕的學生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信任和崇拜的教師的影響和暗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僅給予學生公開的語言上的鼓勵與表揚,而且可給予更多的非言語積極暗示。例如,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取得的小小進步及時報以贊許的微笑及鼓勵的眼神,這些細微之處都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與肯定,從而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出強大的學習潛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