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著脈脈溫情?
因為他對他的學生愛得深沉;
為什么他對職教事業如此地執著?
因為他深知肩上擔子的分量!
2010年6月27日,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表彰大會在天津召開,浙江省寧海縣技工學校校長黃仁發作為寧波市先進個人參加了會議,這是寧海縣技工學校辦學30年以來獲得的第一項“國”字號榮譽。一個既不是國家級也不是省級重點技工學校的校長,究竟依靠什么,能夠在眾多的技校校長中脫穎而出,成為屈指可數的國家級先進個人?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寧海縣技工學校,走近黃仁發校長,以期找到答案。
回鄉執教緣于故土情結
“每次在填寫個人工作履歷表時,別人往往要填寫很多內容,而我的簡歷則是簡簡單單的一行,因為從畢業后到寧海技工學校工作至今已經22年了,我一次也沒有調換過單位。”黃仁發說這番話時,臉上寫滿對職教事業的執著。
1988年,黃仁發從原杭州大學體育系畢業。當時浙江師范大學想挑選兩名體育教師,其中一名是足球教師。作為原杭大體育系的優秀畢業生并酷愛足球的黃仁發進入了選錄者的視線,可為了家鄉的教育事業,黃仁發放棄了浙師大優厚的待遇,毅然決然選擇了到寧海縣技工學校工作。當時與他一起回寧海的原杭州大學體育系的同學還有兩個,一個在事業單位工作,一個在寧海一家企業工作。黃仁發清楚地記得他第一個月的工資是107元,而在企業工作的同學卻能拿300多元。
在談到為什么要選擇回老家工作時,黃仁發說這是緣于一段有趣的母校情結。1983年他在寧海中學讀高三時,參加校運會,兩天的比賽時間他破了跳高、跳遠、五項全能三項記錄,其中6.62米的全縣跳遠紀錄直到17年后才被打破,而五項全能項目如今已經取消,這就意味著他將成為寧海縣五項全能項目紀錄永遠的保持者。出于對母校那種樸素而厚重的情感,他果斷選擇了回家鄉執教。
年輕氣盛的黃仁發對于未來信心十足。他不僅承擔了全校的所有體育課和政治課教學任務,還兼任出納會計、圖書管理員和廣播室管理員。他的教學才能很快顯露了出來。在短短的幾年里,黃仁發培養的學生在各類大賽中摘金奪銀,1989年6月阮永紅同學獲得首屆浙江省技工學校系統田徑運動會女子1500米金牌、女子800米銀牌、女子4×100米銀牌,1993年11月田敏同學獲得第二屆浙江省技工學校系統田徑運動會男子1500米金牌、男子3000米金牌、并獲得首屆浙江省技工學校系統素質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不僅提高了寧海技校的知名度,也為寧波市爭得了榮譽。
黃仁發不僅使自己所教的班級在體育方面取得了一個個突破,他的組織領導才能也逐步凸顯了出來。在擔任校團總支書記期間,他組織創辦了學生報刊《開拓》,提高團組織的凝聚力;舉辦排球、籃球聯賽和卡拉OK大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活動沒有經費,他發動學生勤工儉學,幫紗廠洗麻袋,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打短工,開設教職工錄像廳,靠零星收入維持了各項活動的開展。學校每年上半年舉辦籃球聯賽,下半年舉辦排球聯賽,十月份舉辦卡拉OK大賽。2008年,寧海縣教育系統舉辦校園歌手大獎賽,最后勝出的校園十大歌手中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縣技工學校的學生,頒獎時,學生們高喊:“技工學校,我愛你!”——是活動使學校產生了感召力。據賽事的發起人黃仁發介紹,多年來學校堅持開展這三項活動雷打不動,目前三項賽事均已持續舉辦了19屆,并將繼續開展下去。三項活動從無到有,內容由單一到豐富,現已成為寧海技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靠理念引領德育教育
黃仁發在擔任寧海技工學校副校長期間一直分管德育工作,2002年他就任校長后,除了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外仍然分管德育工作。
在學校的不斷發展中,黃仁發更加注重對德育工作的研究。多年從事技校工作,使他對自己的學生有著非常全面的了解:大多數文化課成績較差,部分學生道德水平偏低,有的學生家庭情況特殊,有的因病致貧,有的父母離異,有的是單親家庭,還有少數是孤兒,處在這樣家庭里的家長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學生也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相比于普高學生,技校學生尤其需要關愛。面對這樣的一群學生,學校究竟應該做些什么?“把一個高中生培養成大學生固然是對社會的貢獻,而能把一個后進生教育得不對社會造成危害同樣是對社會的貢獻。”黃仁發經過反復思考后認為,由此他確立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標:“我們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但我們至少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成人”,大膽提出了“先成人,再成才”的技校育人理念。他還引用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的一句話來說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給子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子孫。”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成人,黃仁發提出要堅守兩條底線——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教育學生首先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然后做一個有道德的接班人。
為了守住這兩條底線,黃仁發帶領寧海縣技工學校全體教師構筑了“紅黃綠彩”四條育人防線。即筑起“社校聯動”的預警黃線。技校聘請了校外預警員,校內設立了行政值班室,實行24小時行政值班,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建立“家校互動”的暢通綠線。設立了校長熱線,家長可隨時撥打電話咨詢學校的情況,班主任每個月至少和家長進行一次電話溝通;貫串一條“幫困助學”的愛心紅線。學校積極開展“愛心助學”活動,設立“嘉隆”助學金、“藍領”助學金,以地方企業和優秀畢業生集資等形式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學校每年至少還組織兩次“愛心家訪”,黃仁發校長在家訪時自己掏錢給特別困難的學生家長,讓他們能夠過個好年;健全一條“身邊榜樣”的激勵彩線,從師生中間發現典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培養學生健全的品格。
去年,寧海縣技工學校迎來30周年華誕,黃仁發特意把校慶的日子定在12月18日,原因是1978年的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國各地陸續開始興辦技工學校,在這樣的日子里舉行校慶有著特殊的意義。在30周年校慶之際,黃仁發組織人員編寫校本教材《學子風采》,舉辦“畢業生創業論壇”,以身邊的榜樣激勵教師勤教、學生勤學。黃仁發負責的課題《“身邊榜樣激勵法”德育實踐研究》,還獲得寧海縣教科研成果一等獎。
從1988年踏上技工學校工作崗位至今,22年來,黃仁發憑著全部的愛心,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帶領寧海縣技工學校由一個靠租賃校舍教學、因頻繁搬遷而“南征北戰”的“漂流”學校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擦亮了該校德育教育的名片,迎來了當地職業教育的明媚春天。寧海縣教育局副局長盛高成評價說,寧海縣技工學校的成就得益于“三力”,即寧海技校團隊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強大的創造力,因此技校的每次活動都有深遠的影響力,而這“三力”則源于教師愛的力量,即他們充滿著對學校的愛和對學生的愛。
愛心鑄就成功的基石
技校學生是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文化課等各方面素質較差,這就給教學帶來一定的挑戰,技校教師感到了壓力和困惑,抱怨技校學生是“麻袋繡花,底子太差”。在這種情況下,黃仁發告誡教師們要樹立“農民精神”,用拳拳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論風調雨順,還是洪澇旱漬,豐年也好,歉收也罷,農民從來不埋怨種子,總是認為是自己播種不當,施肥不妥,沒有做好田間管理,一句話,農民總善于尋找自身的原因。教師要用真愛感召學生,使他們變冷的心靈得以復蘇。學生就是學校的“莊稼”,不管“苗情”怎樣,教師都要加倍呵護。
除了要求教師要有“農民精神”外,在黃仁發的教育理念里,教師和醫生亦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為人的健康成長服務的。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要傳播文化知識,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終生幸福服務;作為“白衣天使”的醫生,要教人保健之法,解除病人苦痛,亦是為了人能夠享受美好生活服務。
不論是農民對待莊稼,醫生對待病人,還是教師對待學生,都應該用暖暖的溫情,用和風細雨般的愛,讓幼苗更加茁壯,讓病人早日康復,讓學生健康成長。
在寧海縣技工學校,黃仁發校長所倡導的“愛心家訪”活動從2002年開始啟動,目前已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影響。一次家訪,可使三方受益。
首先讓社會了解了學校。在人們的觀念里,職校生素質差,職校集中了全市中考成績最差的學生;職校校風差,由于缺乏前進目標,故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職校生出路差,即使學有一門技術,拿錢再多,始終還是個工人,在社會上沒“地位”。通過家訪,教師可以對職業技術教育形勢進行廣泛宣傳。
其次讓家庭了解了孩子。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有的孩子更適合培養成技能型人才。他們頭腦靈活,表達能力好,動手能力強,有創新意識等,但家長錯誤的成才觀念成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負。家訪中,教師在宣傳職業技術學校優勢的同時,鼓勵學生學習技能,懇請家長端正育子觀念,對缺乏自信的學生,則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用理解和寬容之心求得子女進步。
最后愛心家訪還讓教師們體驗到了職業樂趣。“老師們要將最美麗的一面留給社會,通過家訪,將福音送至每一個家庭。”這樣的家訪,學生歡迎,家長開心,而作為傳送“福音”的天使,也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濃濃的職業樂趣。
春節期間,當地賓館酒店生意格外好,每年的臘月三十,黃仁發都要帶隊看望慰問在服務行業實習的學生,他們雖然在大年夜不能與家人團聚,但仍能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此外,黃仁發每年都要主編一本育人論文集《愛——教育的基石》,其中集納了學校教師育人方面的理論探索、方法措施、經驗感想以及育人案例。
此外學校每三年開展一次“感動校園”十大事跡評選活動,挖掘和樹立典型,以先進人物教育人,以高尚精神激勵人,以身邊榜樣感動人,張揚至真、至善、至誠的人性之美,讓健康文明的精神占領校園文化陣地,使學生受到知識的熏陶和力量的鞭策。
對話:在困惑中思考 在思考中發展
《職業》:寧海縣技工學校論規模不算大,論實力也不算強,你榮獲全國先進個人獎憑借的是什么?
黃仁發:學校的發展過程其實也就是我個人思考的過程,學校每前進一步,在外人看來只是教學樓變高了、實訓室變大了、學生數變多了等可視現象,殊不知每前進一步都非常不易。學校連續5年無安全事故,連續5年無違法犯罪,我想這個結果應該是對學校德育工作考量的最好尺度。我力求我和我的教師做到“盡力傳知識,靜心思育人”。
《職業》:你對當前中職學校發展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黃仁發:首先是如何科學構建一個適合技校生特點的德育工作教育體系,比如說一年級要對學生進行哪方面的教育,二年級、三年級要對學生進行哪方面的教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使“禮、義、仁、智、信”真正入腦、入心;其次是如何避免沖突,包括老師與學生的沖突,家長與學生的沖突,家長與家長的沖突,老師與家長的沖突,既有觀念的沖突,也有現實的沖突。其他思考較多的還有招生、學生流失、學生厭學以及學生假日管理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靜下心來解決。我們每年舉辦的寧波市“南三縣技工學校論壇”探討的也多是這些問題。
《職業》:您是怎樣看待學校今后的發展的?
黃仁發:學校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寧海縣技工學校新建計劃已列入縣“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政府計劃將投資1.8億元建造新校舍,目前學校新址土地征用工作已經啟動,新建的技工學校占地280畝,其中校區200畝,創業園區80畝,可容納3000多名學生,實現學習、實訓“一體化”管理。新建后的技工學校將成為寧海縣高技能人才基地,對于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用舉足輕重。接下來我們將努力走完爭創省級技工學校、國家級技工學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這段路程,哪怕它布滿了曲折與坎坷。
人物鏈接:
黃仁發,1966年出生,中共黨員,1988年從原杭州大學體育系畢業后進入寧海縣技工學校工作至今,先后擔任團總支書記、校辦主任、副校長、校長兼書記等職,多次獲得(縣)市級先進工作者、德育先進工作者、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6年獲浙江省優秀教師稱號,2010年獲“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