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收藏》是北京電視臺一檔以娛樂為殼、以收藏為核的特殊節目。開播三年以來,創下了專業類專題節目的收視奇跡,更成為業內外被專家和百姓追捧的熱點欄目。
回看來路,《天下收藏》經歷了三級跳:2007年是欄目的初創期,摸索和實踐是中心工作;2008年是創新和提升,欄目組摸索出了一條大型專業性演播室節目的制作思路,從而成功地實現了由一個熱點欄目到品牌欄目的轉型;2009年是《天下收藏》的穩步爬升年。經過了三年的磨練,2010年1月1日推出的《天下收藏》三周年特別節目獲得了4.98的高收視。這不僅創下了《天下收藏》開播以來的最高收視,更為以后的收視率奠定了基礎。
《天下收藏》的成功主要包含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放大亮點懸念升級
在2007年年末《天下收藏》的觀眾調查中,發現許多忠實觀眾并不是所謂的“收藏愛好者”,許多人甚至對收藏一竅不通。然而,他們卻對《天下收藏》情有獨鐘。問及原因,一位的哥一言以蔽之:“我們就喜歡《天下收藏》的那份輕松、熱鬧,最重要的是看看今晚兒上誰(的藏品)又挨砸了。”言語雖樸實,卻道出了節目的收視焦點——“護寶”!
《天下收藏》雖然是一檔收藏類專業性節目,但節目卻借鑒了懸疑片的展開手段。在圍繞著“究竟哪一件是贗品”的懸念下,從嘉賓、觀眾包括藏寶人自己都在緊張地從蛛絲馬跡和只言片言中試探、猜測、分析、判斷……在興奮和刺激中期待著最后的一錘定音。
在2007版的《天下收藏》中,揭開所有疑問的“護寶”環節位于整個節目的最后一部分。短短8分鐘的“護寶”環節,分鐘收視率最高可達到7左右,“護寶”的關注熱度可見一斑。
針對這一收視熱點,2008年的《天下收藏》創造性地將這一熱點復制、放大,摒棄過去“秋后算總賬”的方式,而采取“一把一利索”的手法。每一件藏品經過藏寶人自我闡述,嘉賓、觀眾質疑、辯論環節后,馬上進入“護寶”環節:王剛手起錘落,真假立判。
此種方式不僅極大地增強了可視性和懸念感,更有效延長了收視熱點的時間。從2008版的節目分鐘收視上可以清晰看到,新版《天下收藏》各個環節的收視呈明顯的階梯狀遞增態勢,杜絕了舊版節目由于收視熱點過于集中在尾部,而導致節目中間收視忽高忽低的情況,從而為整期節目創造穩定的高收視奠定了基礎。
二、人物鮮明個性突出
如果把《天下收藏》比喻成一部懸疑大片,那么劇中主要角色的選擇無疑是全劇是否成功的關鍵。《天下收藏》中的主要角色有以下幾個:領銜主演(藏寶人)、主演(王剛)、第一配角(嘉賓)、配角(專家)。
雖然表面上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但真正到了演播室,想要營造輕松、熱鬧,但又不失緊張、刺激的氛圍,各個角色的個性展示、各方的融洽交流甚至激烈對抗都不可或缺。為了達到這一效果,2008年《天下收藏》在藏寶人、嘉賓選擇方面,在專家的搭配方面都進行了創新。
1.藏寶人的選擇
針對于電視節目更注重人物可視性甚至戲劇化的特點,新版《天下收藏》更側重于選拔性格外向、自信樂觀、積極溝通、敢于辯論的藏寶人。他們在場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引經據典、舌戰群儒,激發一個又一個的興奮點,從而調動起全場各方的參與熱情。
2.嘉賓的選擇
2007年創辦之初的選擇標準集中在收藏業內、書畫業內以及投資理財的嘉賓。這些業內人士雖然保證了節目的權威性,但在功能性方面與現場的三位專家有重復的部分,在趣味性和普及性方面距普通觀眾的接受程度還有一定的差距。
從2008年開始,《天下收藏》將嘉賓的目標鎖定在了影視劇、模特界、體育界、主持人等各個熱點領域的一線明星。被譽為“中國第一老太太”的張少華、“乾隆皇帝”張鐵林、“臺灣喜劇小生”孫興、中國第一男模“胡東”、昔日的體操世界冠軍“劉璇”、央視著名主持人鞠萍、張澤群、董浩、韓喬生……這些在屏幕上讓觀眾喜聞樂見的“明星臉”的出現,不但極大地拉近了這個專業性節目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嘉賓們豐富的舞臺經驗以及獨具風格的個人魅力,放大和加強了現場輕松、幽默的節目氛圍。
3. 專家的選擇
作為整臺節目高潮的一個關鍵因素,專家的選擇可謂點睛之筆,《天下收藏》的專家團隊由來自英國、中國香港、大陸故宮博物院等業內頂級專家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以及不同的從業經驗,使得各個專家在現場點評方面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個人特點。從2008年新版節目開始,欄目組針對不同專家的語言特點和點評風格,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搭配。比如:兩位實戰型專家搭配一名故宮博物院的學者,或者一位學者、一位藝術品投資經紀人加一位拍賣公司的總經理……多種搭配方式使節目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結合、實戰與學術兼得、藝術與市場共鳴、教育與娛樂的成功組合。
三、定位藏友貼近大眾
2008年《天下收藏》召開的觀眾見面會反饋顯示:越來越多的觀眾愿意拿《天下收藏》和央視的《鑒寶》相比,越來越多的觀眾表示自從看了《天下收藏》,看《鑒寶》是越來越少了。問及原因,許多觀眾都回答了一個字“累”。
其實,收藏的確是一個很累的事務。之所以累是因為這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是知識、財富、失敗、耐力等多種元素的組合,是有錢、有閑、搭的起工夫、賠得起銀子的少數人的愛好。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曾經說過:“誰要喜歡上了收藏,那他就是世界上最窮的人、最累的人!”
要把這么一個“累”的專業,做成一個“不累”,甚至輕松的節目,《天下收藏》的成功秘訣其實非常簡單:把做節目變成“玩”節目!所謂“玩”節目,其實是要求現場所有參與節目的藏寶人、嘉賓包括主持人、觀眾甚至專家,都以一種輕松、開放、交流的心態來參與節目。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欄目組對于演播室的每個角色都進行了新的定位。
1.主持人定位
主持人王剛是一位收藏愛好者,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眼力。盡管如此,欄目組也沒有把他定位成一個權威,一個等同于專家的角色,而僅僅把他在收藏方面的經歷作為主持方面的一個亮點。利用這個優勢亮點,王剛在現場不但可以游刃有余地穿針引線、加強懸念、渲染氣氛,更可以站在普通收藏愛好者的角度,請專家答疑解惑、指點迷津。觀眾喜愛的主持人變為了一個平易近人的藏友,子消除了觀眾與節目的心理距離。
2.明星嘉賓定位
而對于大牌的明星嘉賓,明確定位顯得尤為重要。在節目開播的前期,欄目組在邀請嘉賓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壓力。許多明星一聽說要來《天下收藏》做嘉賓,本能就產生一種畏懼心理,覺得這是一檔專業性節目,自己對收藏一竅不通,參加節目不是去“現眼”嗎?對此,欄目組編導對嘉賓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他們明確嘉賓定位,消除心理障礙。
在《天下收藏》,明星嘉賓就是一個普通的收藏愛好者,甚至可以直言自己就是收藏的門外漢。因為,《天下收藏》并不是一個專家云集的學術討論會,而是一個交流收藏知識、普及國學文化的輕松沙龍。明確了這樣一個定位,明星的就回歸到平民心態,他們抱著一種開眼界、長見識的態度參與節目,積極發問,勇于質疑,極大地加強了節目的娛樂性和輕松感。
曾有演員張春年(《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飾演和砷的管家劉全),帶著自己在外地山溝拍戲時買回來的所謂乾隆筆筒,到現場讓專家鑒定。被專家一眼看出為一個大瞎活,差點沒被王剛在現場用護寶錘砸了。這種鮮活的“贗品猛于虎”的例子對于全國的藏友恐怕一輩子都印象深刻,可謂是《天下收藏》用明星寓教于樂的經典范例。
3.專家定位
《天下收藏》的專家可謂是節目的一個特殊的優勢,同時也是被觀眾津津樂道最多的一個亮點。許多觀眾都說:“其他節目中的專家都是正襟危坐、表情嚴肅、點評專業高深,唯獨《天下收藏》的專家,幽默風趣、亦莊亦邪、點評深入淺出,有些時候還放些煙霧彈,‘幫’著藏寶人辯護藏品,逗得全場忍俊不禁。”
而從專家這一角度來說,許多專家也覺得來《天下收藏》做節目是最輕松的,沒有框框,沒有限制,當專家不但不用端著,而且還可以。用帶觀眾“玩”古玩的心理參與節目。這種無障礙的交流和互動貫穿于節目各個角色之間,是使節目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順暢進行的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