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被專業化,學生被職業化,是當代教育的特點。我們認為大學更要關注大學生作為人的特質,滿足人的成長需要,因為當代大學生更需要人文關懷。家長培養孩子帶著鮮明的功利心態,這種心態剝奪了孩子興趣愛好的天性,從咿呀學語,孩子就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不能憑自己的愛好讀書上學,不能憑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有鑒于此,大學教育必須肩負起激發學生挑戰未來,主動出擊善于選擇的重任,讓學生發現自我、挑戰自我、實現人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重新審視大學評價標準,讓大學成為塑造心靈的大學,給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這需要大學教師更新觀念,不從流俗,以人為本。本文試從學生需要和學校目標培養兩個方面探討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問題。
一、了解我們的學生,也幫助他們了解自己
當前無論家長還是學生,對學習目的的追求都呈現出極端功利化的特點。社會對學習的價值出現了比較復雜甚至是混亂的心態:城市家庭更看重孩子學業表現,堅持讓孩子上學,甚至不惜血本,拼命擠進大學;而很多孩子對上學興趣不大,只關心拿到文憑,找工作方便點。學生在專業選擇上也受家庭影響較大,更多反映了家長意志。農村家庭絕大部分孩子都紛紛從初中甚至是小學離開,加入城市打工人群。少數堅持下來的學生學習欲望較強,他們渴望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在具體學什么、怎么學方面普遍缺乏指引,顯得比較茫然。加上學生長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環境的變化也使他們極不適應。具體表現為以下傾向:
1.消極反抗傾向
往往表現為自卑、淡漠、凡事均不能引起該類學生的興趣,面對老師的問題,他們多半回答“不知道”“隨便”“無所謂”,讓人覺得“不負責任”或“光說不練”。
2.積極反抗傾向
脾氣急躁、個性強硬,每每對老師的觀點、主張意見重重,甚至發生言語沖突,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結果很可能是輟學回家。
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與應試教育有直接關系。國內應試教育主要是知識教育,教師的職責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從老師和課本那里獲得知識。知識與文化分離,教書與育人分離,讀書與做人分離。學校以“圈養”為主要培養形式,以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為主要教育方式,學校演變為工廠,學生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以至于忽視了學生作為“人”本身的需要。人文精神的缺失,學生又如何去發展自己的特長、興趣呢?
人是誰?做人意味著什么?人可以借助于科學儀器認識宏觀宇宙和微觀粒子,但獨獨不能認識自己,這是人的可悲。人的可悲不在于他缺乏知識,而是人由于缺乏思考造成的偏見與虛偽。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在《思維術》中認為:探索起源于疑難的境地,即感到疑難的存在。當出現疑難的感覺,發生困惑或疑難時,探究便開始了。人生并非時時處處花好月圓,萬事如意;生活也并不是流金溢彩,皆大歡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晴陰圓缺,此事古難全。如果環境對你百依百順,那就用不著思考了。真正的思想是碰壁之后才發生的,是遇到困難、挫折、犧牲、不幸、壓制與逼迫之后發生的,是面臨抉擇時發生的。在我們這個時代,離開了羞辱、焦慮和厭煩,就不可能思考人的處境;離開憂傷和心靈痛苦,便不可能體會到喜悅;離開窘迫,便看不到成功。人是誰?我是誰?這些問題同人類自身一樣古老,因為人是有著自我意識的存在。自從有了人,就有了這些問題。沒有這些疑難,人就不成其為人。
我們學習別人,思考別人,同時思考我們自己,我們發現自己是獨特的、不可代替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我生活,不能代替我思考,正是認識到“我”是誰,自由才得以實現,激情才得以點燃。因為人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之中,特別是存在于認識自己的方法之中——我們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我們的教育不能再以知識為中心、以知識為本,而是應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從人的角度去理解知識,并應用于實踐;學生也不再僅是舊知識的接受體,而是以“人”的形象存在世間,成為新知識的創造者。
烏申斯基說過:“當老師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處處表現自己的發現和思考;當我們的學生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堅定不移地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將為學習熱情的回歸而興奮不已。如果教育學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也從一切方面了解人?!?/p>
二、激勵學生去爭取人生的成功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種:人活著,首先要滿足生理需求,要吃飽穿暖;其次人需要安全、需要愛、需要被尊重;當這一切都已得到滿足,人就出現了最高需求,那就是——自我實現。當學生意識到做這件事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實現自己的價值時,一切成功就會變得自然而然。
新東方的校長俞敏洪曾這樣告訴他的學生:“如果你想使自己活得更好,首先要考慮的一點并不是上怎樣的學校,而是無論在哪里,你都要問自己能做什么?你怎樣能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好?”這就如同商業競爭中著名的“藍海戰略”,所謂藍海戰略,就是要求企業突破硬碰硬的殘酷競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敗競爭對手上,而將主要精力放在全力為買方與企業自身創造價值飛躍上,并由此開創新的“無人競爭”的市場空間、徹底擺脫競爭。成功的教師不僅為學生提供能力上的飛躍,同時還能在精神上提供飛躍。
當然,有成功的學生,就要有成功的教師。首先,教師要做到修德悟道,克服職業倦怠。教師的敬業熱情往往可以彌補其能力的不足,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校中最具穿透力的軟力量。其次,教師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從書香中提高自己、影響學生,從而形成課堂表達的爆發力和創造力,用自己的成功經驗來引導學生的成功?!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闭沁@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學生真正從內心體會到成功的方法和意義,從而產生克服一切困難追求成功的渴望。
這種注重精神培養的策略,看似與教學無關,但是實際上附加值卻很高。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能力上的提高,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真切的啟迪和深刻的感悟。作為教師,我們絕不能把教育當作一種赤裸裸的商業交易行為,作為教育者,應該注意到這種人文關懷對教育行業所產生的獨特力量。
學習很難嗎?學習很枯燥嗎?學習者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對待學習,又怎么能學得好呢?學習者往往需要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什么,二是怎么學。學習者應在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而不是最熱門的專業。選擇的過程也許比較漫長,但也比一生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強。魯迅、毛澤東等名人都曾經走過漫長的職業選擇階段。魯迅最早學過理化、后來學醫,最終發現自己最擅長的還是寫作,于是棄醫從文,成為職業作家、教育家、思想家。如果魯迅迫于生存或家庭的壓力學完醫學,他也可能成為一個好大夫,但絕不會有巨大的成就。毛澤東在青少年時代上過很多學堂,也曾在圖書館中苦讀半年,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軍事、政治、哲學一類書籍,經過慎重思考,終于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有興趣、同時又發現自己的天賦很適合,他就會積極尋找機會參與,并從中感到愉悅和放松。此外,具體的學科又有各自不同的學習規律,如語言類需要不斷誦讀、揣摩、記憶,理工類需要理論與實踐結合等。在學習中不斷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規律,堅持不懈地學下去,讓學習成為生活、身體的一部分,學習又怎么不會充滿樂趣呢?
大學早已不是象牙塔,大學生更應懂得適應社會與時俱進,社會需要人才來為大眾服務。
三、怎樣成為人才
首先是知識及能力儲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持續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自學。自學就是圍繞專業課,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平時除上課學習外,還要看與專業相關的其他書籍。因為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學術見解,如果作者對問題理解得特別深就寫得好,理解得不深寫得就不容易讀懂。自學的原則是:無論學什么東西都要把它搞透,只有真正明白透徹了,才能真正掌握,才真正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其次是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能力。學生往往在面對問題時表現出幾種情況:一種是根本發現不了問題,即使不可挽救也不知問題在哪;一種是發現了問題但束手無策,只能著急、抱怨,以致產生畏難情緒;另一種是發現問題并能做出相應分析,從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前兩種都是學生不夠成熟的表現,需要通過學習來改善。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你不一定要很會讀書,但一定要有無可救藥的熱情,被挑剔時還能樂觀地改進,而不是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第三種才是積極有效的做法,反映了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樣的人才是社會需要的好人才。由喜歡抱怨變為積極主動,是大學生走向成熟的標志。人的判斷力、獨立性、團隊精神和對工作的投入,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
大學要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有用就是:了解自己、能正確處理個人周圍的人與事,能善于學習、善于把理論與實際結合,富有創造力,能積極面對困境、樂觀進取、志向遠大。大學教師也應從學生作為“人”的需要出發,幫助學生解決人生的困惑,走向成人、成才之路。在這方面,大學教育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