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畢業之際就是踏上尋找工作的征程之時。我國高校從l998年開始并軌、擴招,畢業生從2003年擴招后的145萬增至2010年的650萬,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全面進入“大眾化教育”,而針對高職生就業難的問題,如何應對則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就業難”在畢業生方面的成因
從學生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就業的市場化與擇業高標準之間的矛盾,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根據國家最新統計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25%,已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意味著就業的大眾化,但許多高職大學生存在與現實需求相悖的擇業觀,擇業時受傳統觀念影響和家長高期望值束縛,認為讀大學就是要做“白領”,沒有看到自身所具備的特長及市場的需求,出現與國家發展高職高專教育充實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期望背道而馳的局面,造成目前的“職業空位”“有業不就”。
二、“就業難”在教師方面的成因
從教師的角度分析,有學者把高技能人才概括為五個方面:有必要的理論知識;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創新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高技能一線人才,教師應以此為教學目標,但是目前絕大多數教師是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造成許多研究型教師在教學中脫離實際工作情況,一味的對學生灌輸理論,忽視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和整體效果,輕視動手能力的培養,把高職的特色教育——實踐教學環節,鎖定為方案的制定、圖紙設計,使學生誤認工作只是計劃和方案的制定,忽略了計劃落實的關鍵環節。而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觀念,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全面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實際運用,開展“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等教學形式的改革,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自學意識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把向學生所傳授的知識,轉化成他們今后行業崗位所需的技能。
三、“就業難”在學校方面的成因
從學校角度分析,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目標定位模糊、盲目擴招導致目標低移,就業能力下滑。高職學院擔負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依托,培養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的第一線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但是現實中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辦學定位上不明確,培養的目標仍然鎖定管理層次人才,缺乏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特色培養,使培養模式脫離了教育主體學生自身的條件,脫離了市場方面對不同人才的需求,致使高職游走在夾縫之中。
四、“就業難”在社會方面的成因
從社會角度分析,傳統的人才定位標準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長期以來,社會對高技能人才價值的判斷仍然是“重學歷、輕能力”“重知識、輕技能”。用人單位即使所招聘的崗位本不需要高學歷人才,也會要求應聘者擁有較高學歷,這種狀況直接導致產生了大量“人才浪費”的現象,形成了明顯的“擠占效應”。
作為職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更新思想觀念,樹立新的人才標準,改變“重學歷輕技能、重仕途輕技術”的片面人才觀,形成全社會“以能為重、以技為榮”的良好氛圍。其次,應嚴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關,在高職學生就業時,出現了高職學生和沒有受到過高等職業教育的農民技工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現象,雖然從一個方面說明學生技能水平和證書不相匹配,但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相關部門沒有很好的把握資格準入關,直接致使整個社會產生了對高職院校雙證制度的漠視。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 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指出“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 而應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在目前就業壓力很大的背景下,希望各級政府要幫助畢業生開展創業就業,形成“以就業為導向,以創業為突破口”的高職院校辦學新理念。
(作者單位: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