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學生的厭學情緒,已經影響到技術人才培養的質量,引起了家庭、社會和學校的重視,筆者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結合自身幾年來的工作實際經歷和所承擔的教學科研課題研究情況,試圖對學生厭學情緒的調適做法和體會進行總結。
一、職業學校學生厭學情緒的表現和成因分析
職業學校的學生相對其他學校學生而言基礎差,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加之某些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沒有興趣,厭學問題更加突出。
1.具體表現
職業學校學生厭學情緒的表現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對學習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懷疑學習的作用,認為自己是學習的失敗者;因為家長的嘮叨,老師的要求,以及學習上沒有取得良好分數的打擊,因而體驗著緊張、焦慮、羞愧、厭惡的情緒,喪失學習興趣,在壓力下選擇了被動消極對待的態度;行為上表現出對學習的遠離傾向,違紀、棄學、抵觸家長老師的要求;專業選擇與自己的愛好特長不相適應。
2.原因分析
職業學校學生厭學情緒的成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可以追溯到學生的幼童時期,強烈的好奇心卻被家長的“忙”和應付給扼殺了;現實情況下受到學習不如打工、盲目攀比等不良文化的影響,精力轉移,成績滑坡;家庭教養走極端,過嚴或放縱,“留守兒童”缺乏關愛,致使學生壓力過大或者沒有動力;他們在學校被忽視,得不到積極的評價,厭惡老師,厭惡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意志力不強,知難而退,喪失信心,與老師、家長和同學沒有良好溝通,造成人際關系緊張;職業學校的學生年齡偏小,對職業認識模糊,家長只是憑著主觀感覺確定孩子的專業,學生在學習上沒有情緒。
二、職業學校學生厭學情緒的判定
1.厭學問題界定
厭學情緒是指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或者冷漠態度,甚至是表現出逃避行為的心理問題。如:對三分之二的課程失去興趣而不愿意學習;目前完全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絕大多數的學科成績很差,并持有滿不在乎的想法。有這些想法的學生都可以被認為具有厭學情緒。
2.厭學情緒的初步判定
(1)教師可圍繞以上內容設置談話提綱,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厭學情況。主要有對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學習的興趣、學習狀態、學習行為、學習的情感體驗等。
(2)量表測試。通過測試準確把握學生厭學的程度和專業敏感度。用到的測試量表有學生厭學情緒測試量表和霍蘭德職業性向測試量表。
三、職業學校學生厭學情緒調適
1.相關要素分析
(1)行為歸因習慣的影響作用。所謂歸因是指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通常有:一是積極歸因,也就是把成功歸因于可以自我控制的內部原因,如:動機、態度、情緒以及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征;二是消極歸因,是指把成功歸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如:背景、運氣、任務難度等外部條件。積極歸因可以對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因為個人努力了,結果就會好,個人不努力,結果就不理想。消極歸因則自認為和努力無關,是自己無能為力的。為此教師要學會善于幫助學生把消極歸因轉化為積極歸因。
(2)自信心的影響。厭學的學生往往都曾經努力過,沒有成功,得到的是負性評價,因而高估困難,低估能力,抱有失落、沮喪、自卑的心理,可以想象處在這種狀態中的學生會如何面對學習。
(3)了解職業特點和需要將會起到激發學習動力的作用。對職業不甚了解,不知道社會的需求,就缺乏學習動力,也不知道為什么學習,學習就沒有目的。
(4)學習目標也會影響厭學情緒。目標往往定的太高,讓人望而卻步,雖經努力難于實現,就會有挫敗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選擇放棄。
(5)學習計劃與方法因素的影響。有些厭學學生自主性差,不知道怎么安排學習,方法不當,效率低下,以致厭學。
(6)約束激勵機制的作用。厭學的獎懲機制也存在問題,需要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以及老師態度方面做些調整。
2.厭學情緒調適程序
(1)可采取以下六種方法讓學生學會歸因訓練。一是列舉因努力而成功或者因不努力而一事無成的例子,以此做歸因練習。二是讓學生列舉身邊熟知的典型事例(最好是同學中的事例),同樣做歸因練習。三是生命線填寫訓練,讓學生在一個標有年齡的橫線的上方標注曾經最開心的事情,在下方標注最不滿意的事情,根據開心或者不滿意的程度確定離開橫線的位置,要和年度對應起來,并對過去的事情做歸因練習。四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學習潛力的開發取決于自信心的建立;努力的程度對于成功至關重要;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還要靠學習方法,同學幫助等輔助因素。五是啟發學生思考面對成功和失敗時要做積極歸因。六是留下作業,讓學生每周都要對所經歷的事情做歸因訓練。
(2)現實職業狀況分析介紹。讓學生說出所認識的人以及他們的職業,按照收入、環境排序,分析職業特點、入行資格和要求,思考有什么啟發,認識知識對于職業的重要性。
3.自信心的建立
(1)自信心的訓練。首先,創設成功的環境。教師幫助學生設定能夠成功的學習任務,學生以此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發現優勢,獲得勝任感。其次,樹立成功的榜樣。分析原本和自己能力差不多如今取得成功的三位同學,通過比較分析,堅信自己也能行。然后,在自身的進步中體驗成功。要善于和自己以前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要學會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比,切不可以一味把最優秀同學作為自己的參照。
(2)角色轉換,教師賦予學生新的角色,讓他做回老師,如給比自己差的同學講課,或者給低年級的批改作業,做操作輔導等,這需要做好準備,學科教師配合。
4.學習目標的確定
按照可能性原則和“適當、明確、具體”的要求確定目標,由學生定出可以作為榜樣的同學,適當調整作為學生的總體學習目標,然后分解到每個學期、每個科目和包括操作在內的每個環節,確定出提高的幅度。
(1)學習計劃的制定和方法的指導。除了執行統一安排外,其余的時間要有全面、合理、高效的計劃安排。
(2)發揮好激勵約束機制的作用。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都有尊重和歸屬的需要,要把對學生的尊重放在第一位,要確實一視同仁,發現進步,及時給予獎賞。為了增強執行計劃的效果,可以在師生或者親子之間簽訂執行計劃契約。
(3)做好專業調適。經霍華德職業性向測試,征得學生或者家長同意進行專業調整;還要為學生做職業思想教育,增加感知,增強學習動力。通過見習、實習,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可以克服課本知識的枯燥乏味。
四、教學體會
首先,教師要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刻剖析學生厭學的心理特點,這是做好調適的基礎;
其次,學生處在人生的第二個反抗期,方法不當會引起逆反,甚至出現以逃學來宣泄,達到報復的目的,所以教師在工作時要慎重;
然后,要以尊重、包容、真誠、信任的態度對待他們,讓他們切實感到溫暖,安全;
最后,除家庭配合以外,學校教師之間也要相互配合,增強信心,集中力量,科學輔導,共同做好厭學學生的情緒調適。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