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各職業技術院校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毋庸置疑,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于教師;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職業技術院校能否發展壯大,其根本也在于教師。結合職業技術教育特點,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推動教師能力發展已刻不容緩。
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教師評價方式
1.勝任力評價
主要評估教師從業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和勝任能力。
2.獎懲性評價
主要評價教師在工作中的表現,往往通過量化考核的形式,以明確的指標考核教師工作的質量,并以之作為教師聘任、晉級、增加津貼的標準。
3.發展性評價
主要評價教師的未來發展目標,在沒有獎懲的條件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
這三種評價方式各有其針對性,在實施教師評價的過程中,將三種評價方式緊密結合起來,方能達到全面、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目標。
具體來說,在教師任職之前,應當嚴格進行勝任能力評價。教師職業有其特殊性,其工作對象是充滿個性差異的學生,這是教師職業與其他技術職業的根本區別。因此,在對教師進行勝任能力評價時,不僅要注重一般技術能力,更應注重其作為知識傳授者、技能指導者和品德塑造者的能力評價。職業技術院校在對教師進行勝任能力評價時,可與相應的職業資格準入、晉升制度結合起來,即:通過對教師學歷、職稱的考查,評價其知識儲備;通過對教師職業技能等級的考查,評價其技術水平;通過教師職業資格證書考查,評價其職業能力。
二、在教師從業過程中,應及時進行獎懲性和發展性評價
獎懲性和發展性評價,是兩種不同的評價方式,也是目前教師評價理論探討中爭議較大的焦點問題,但對于學校進行教師評價的實踐來講,兩者又無法完全分割。教師評價不與獎懲掛鉤,評價就失去了效力,甚至會出現只為達到發展目標而忽視實際教學效果的虛假評價;反過來說,只注重根據定量的評價效果進行獎懲,而忽略了教師和教學的發展性,也不利于教師個人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長遠發展。
現代管理理論認為,評價是人們了解自己和協同工作、幫助自我及組織發展的途徑。在評價過程中,學校應通過合理開展評價活動,將獎懲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起來,在用量化的效績指標評價個人效績(獎懲性評價)的同時強調人際合作,鼓勵教師發展自己的職業(發展性評價)。
三、評價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應包括三個基本內容
1.積極開展多主體評價活動
(1)教師自我評價。在對教師評價時注意充分發揮教師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師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實踐證明,教師在自評中認識到問題往往比在他評中別人給其指出來更容易接受,也更便于改進。所以,對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教師自我評價的方式來解決。教師自我評價可采用調查問卷、教學后記、自評量表、自我總結等方法進行。
(2)同事評價。同事評價是重要的學習和交流機會,被評教師可從同事評價中獲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經驗,對于引進教育教學和促進自身專業發展都非常有益。通過調查問卷、座談評議、互評量表、聽課評課、民意測驗等方式開展教師互評,可以使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3)領導評價。學校成立教師評價領導小組,通過評價量表、交換意見、撰寫評語等方式對教師分階段實施評價。
(4)學生、家長評價。這種評價就是通過座談訪談、調查問卷、評價量表、家長開放日活動等形式由學生、家長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等作出評價。
2.重視課堂教學評價活動
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上能否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科學合理地選取教學內容,積極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其情感體驗等都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
3.進行典型案例評價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學案例,可以是一個班,也可以是一名學生,進行跟蹤調研分析,既要求教師研究現狀,又要拿出發展目標規劃,確定階段發展目標,校方根據目標跟蹤評估,以全面了解教師在具體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的教育效果和個人發展狀況。
以上所述,僅是教師評價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學校在開展教師評價過程中,須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制定完善的評價制度,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還必須堅持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過程、評價結果的四公開,以維護評價結果的公正和公平。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