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專門內(nèi)容的學習活動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總和。正確選擇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關鍵。在技術院校計算機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學方法取決于教學任務,而教學任務又取決培養(yǎng)目標。技工院校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的中等技術人才,因此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強調(diào)能力培養(yǎng),注重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蟆R虼耍虒W不應“由外而內(nèi)”地注入,而應是“由內(nèi)而外”地主動吸收。
二、演示法
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特別是技工院校的學生,沒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如果純粹是口頭講解的話,學生一定會覺得枯燥、煩悶,出現(xiàn)疲勞、注意力渙散的現(xiàn)象,對所學知識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應用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運用實物、教具或教學設備(如幻燈機、投影儀、錄像機和計算機等)進行實際表演和示范操作,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獲得知識,訓練操作技能,培養(yǎng)觀察、思維能力的教學行為。為了讓學生能科學、有序地觀察發(fā)現(xiàn),充分感知和理解這些材料,教師的演示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穎生動的演示、熟練的示范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好的演示往往使學生過目不忘,有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激發(fā)他們學習計算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我們學校很多剛進職高的新生是農(nóng)村中學畢業(yè)的,有的學生小學初中時根本沒有上過信息技術課,沒有見過計算機。因此,在講《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的第一章關于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的組成”時,學生對于什么叫顯示器、主機、打印機、鍵盤、軟盤等就會模糊不清,因此不如把他們帶到實驗室,針對具體的部件具體講解,這樣效果就會更佳。
在講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時,可以做一個動態(tài)演示圖,將整個運算的過程通過箭頭的指向一步一步地顯示出來,這樣就可以使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的實物,學生也好理解。為了更進一步讓學生明白這個工作原理,我們還可以采取角色演示的方法:找五個同學來扮演輸入設備(如鍵盤)、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輸出設備(如顯示器),再找?guī)讉€同學來扮演數(shù)據(jù),然后讓這些數(shù)據(jù)扮演者在控制器扮演者的口令下進行移動。通過這樣的演示方式,可以很直觀地讓學生進行學習和了解,對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就能很好地掌握,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形象比擬法
計算機中的有些內(nèi)容會顯得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師就應當盡量將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在教學中巧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將難懂的理論形象化。比如,在講Windows xp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擴展名概念時,學生很難理解,運用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如用外國人的取名來比擬文件名與擴展名,學生就會感到所學內(nèi)容與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
四、操作實踐法
1.明確上機目的與要求
上機前,教師必須事先布置上機內(nèi)容、說明目的要求。學生應事先做好準備,以充分利用上機時間,提高上機效率。
2.精選上機內(nèi)容
上機內(nèi)容要根據(jù)上機目的、學生實際情況及學習上的實際需要加以選擇。
3.學習正確的上機方法
上機練習要按確定的步驟進行,教師應事先發(fā)給學生上機報告表。
4.加強指導
上機時,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指導,對于大部分學生不懂的問題,可由教師示范操作。
5.要對學生進行教育
遵紀守法、愛護公物、注意公共衛(wèi)生和互相協(xié)作精神的教育。上機結束后,要求學生整理機房、關閉電源,教師要做好機房安全檢查工作。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