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紀以來,西方的許多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就開始研究激勵機制問題,其激勵的形式多樣,但是在我國現階段,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同步進行,并以精神激勵為主,是思想政治工作應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實踐證明,這是最大限度激發員工工作熱情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物質激勵 精神激勵 激發熱情
現代管理學認為:各項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作為一個現代企業來講如何管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是搞好各項工作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呢?許多管理的實踐證明:單靠物質激勵不行,單靠精神激勵效果也不好。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并以精神激勵為主,才是激發職工工作熱情的有效方法。
一、物質激勵的必要性與局限性
物質激勵是物質利益原則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產管理工作中的具體應用,正確地認識和運用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實行必要的物質激勵對激發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作用。
1. 物質利益原則的重要性
物質利益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正確貫徹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有利于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相反,一個企業如果沒有物質利益原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無法提高,造成生產率下降,企業經營管理混亂。分配中就會出現絕對平均主義,這些都會挫傷單位、企業、干部、員工的工作熱情,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損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采取積極措施,正確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國民經濟得以新的發展。
2.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物質激勵的必要性
物質激勵是物質利益原則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產管理方面的應用,其主要形式包括獎金和獎品等實物激勵,使勞動者由于工作的業績不同,而在物質收入方面有所差異,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國家在政治,經濟,科學,體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們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此,我們對生產、工作、學習、科研方面成績顯著的個人和單位給以必要的獎金、獎品,適當的提級加薪等物質激勵,是完全必要的,它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
但是,物質激勵并不是萬能的,它所激發的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是有限度的,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在管理好人的方面都不能單純依靠物質激勵,必須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挖掘員工最大的工作潛能。
二、需要層次理論說明精神激勵有強大的激發力量
所謂精神激勵,就是運用表揚先進,給予榮譽等辦法,包括發給獎章、榮譽證書和授予光榮稱號,或者其他各種形式的表揚,以此來激發人們的工作熱情,使他們為企業的興旺而努力工作,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斗。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按其重要程度和發生的先后順序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人既有物質的需要,也有(安全、社交、尊嚴、自我實現等)精神需要。因此,在滿足人們需要方面時,既要有物質的,又要有精神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物質激勵法開始出現局限性,多數人主要更在意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涌現出來的偉大人民教師譚千秋,用自己的雙臂作保護,使四個學生獲救的英勇獻身精神;江蘇鹽城一位83歲的拾荒老人,將自己拾荒多年積蓄下來的10萬元錢捐獻給青海玉樹地震區,他不為名不為利,連政府頒發的捐贈書都不要,說只想幫助受災的人,只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以上事例表明,在人的需要總和中,精神方面的需要不斷增加。因此,重視對員工的精神激勵,滿足職工精神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補償物質激勵的不足。實踐證明,滿足員工精神上的需要所激發出來的力量強度更大。但是,在現代企業的管理體制下,片面強調精神激勵,忽視物質激勵仍然是不可取的。
三、合理運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理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是互為前提與條件,它們之間既不是相互對立的,也不能相互代替。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思想政治工作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 物質激勵不能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在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之初,曾一度出現了用物質激勵代替一切,淡化精神激勵的傾向。這種局面是由兩種因素引起的,一是企業領導把物質激勵作為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唯一方法,致使部分員工認為自己與企業的關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工作上不主動、不進取,長期下去勢必造成員工對物質需要的期望值超過了企業生產的發展,請問這樣的企業管理還有效益嗎?還有就是有的人自己把“金錢萬能”奉若神明,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甚至喪失自己的良心,武漢長江大學的學生救人事件的背后是附近打魚船上那些人只撈死人不救活人(原因是救活人沒有錢賺)的“金錢觀”致使三位大學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由此可見,片面強調物質激勵,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其教訓是慘痛的。許多管理方面的殘酷現實提醒我們;如不及時解決這個問題,必定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良性發展。要扭轉這種傾向,必須在企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2. 發展市場經濟,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扭轉“一切向錢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它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證,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實行物質激勵的同時,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同時搞好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實踐證明,如果放棄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們就會失去精神支柱,在這種情況下,單靠物質激勵,不僅不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甚至會腐蝕員工隊伍。由此,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幫助員工全面認識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幫助所有員工大膽展現自己,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3. 合理運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理論,激發員工工作熱情
20世紀50年代,赫茲伯格發展了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了“需要激勵雙因素理論”(維持因素和激勵因素),也就是說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的調動要靠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它要求我們的企業在管理上既要關心職工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關心職工的精神需要,一個企業管理的水平、發展與壯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程度。華潤雪花啤酒集團每年都要評選出一批優秀員工,對這些優秀員工不僅要給予物質上的激勵,還要送他們出去旅游,這種特殊形式的表彰既讓先進的員工找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平臺,促使他們在工作中積極努力,不斷進取,同時這些優秀員工在工作中會產生一種帶動雪花啤酒集團所有員工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雪花啤酒集團在管理上正是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完美地結合運用,使得雪花啤酒集團的各項管理工作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雪花啤酒從2005年到2009年連續5年創全國銷量第一,雪花啤酒還是唯一進入全球銷量前6名的中國啤酒品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使我們的企業在管理上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精神: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實行物質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并以精神激勵為主的激勵原則,對開拓創新、振興社會主義經濟成績顯著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的同時,適當地給予物質激勵,發揮員工最大的工作熱情,對不斷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富強、民主、文民、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極大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煒:《防止激勵機制缺陷的逆向作用》,載《企業管理》,2009(2)
[2]俞文釗:《現代激勵理論與運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6.10
[3]張蔚萍:《思想政治工作概論》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3.3
[4]何鐘秀:《現代管理學概論》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12
[5]文躍然 張蘭:《認可激勵計劃》,載《企業管理》2009(3)
[6]張蔚萍:《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出版社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