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忠誠的含義
忠,《忠經》中述:“忠者也,一其心之謂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便是忠臣良將們對“忠”的身體力行。
誠,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
忠誠作為道德規范,原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忠于國家、忠于企業等多種含義。《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忠誠”為“對國家、人民、事業、領導、朋友等盡心盡力”。筆者認為,忠誠既包含對人對事盡心盡力,又包含遵守諾言、誠實守信。
二、忠誠的意義和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東西會流逝變化,唯有人性中最樸實真誠的東西仍可閃爍不變的燦爛光芒;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它更顯得珍貴。在我國社會急劇轉型和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道德和現代文明也時常發生著沖撞。忠誠是祖先圣賢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對現今社會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忠誠是人內心世界的自然屬性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通過對道德“應然性”的強調,肯定了人類自由的價值。在康德看來,自由就是承認和遵循道德法則的能力。我們除了有擺脫束縛的自由之外,還通過自由接受道德法則,對世界負責,對人類負責。自我在盡義務時需要自由,而義務本身就說明我們生活在世上是為了負更多的責任。
忠誠就是一個社會人應負的責任,是與生俱來的道德和義務,它是不講條件和回報的自然責任和義務。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是鄧小平發自內心的對祖國和人民忠誠情感的自然表達。在生活中,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朋友,需要忠誠;在工作中,我們為人下屬,為人上司,為人同事,需要忠誠;作為公民,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需要忠誠。對家庭講忠誠,才能幸福快樂,才能和睦相處,才能安居樂業;朋友之間講忠誠,才會相互信任,才能相互支持,才能共同發展;對祖國講忠誠,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才能興旺發達,才能和諧進步;對企業講忠誠,才能立足于社會,才能發展壯大,才能實現宏偉目標。
(二)忠誠是一種偉大的信念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信念是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把它信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是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選擇和堅持,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因此,信念具有人生價值的定向功能、行為選擇的動力功能、社會力量的凝聚功能、社會秩序的控制功能等。
一個人的信念決定著其人生的發展方向。沒有任何信仰的人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將會失去把握自身命運的能力,其一生也將碌碌無為。有追求和信念的人,將凝聚巨大的能量和力量,會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忠誠是一種信念,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將忠誠作為自己信念的人,肯定是不怕困難、永不退縮的人,也肯定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肯定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創造財富的人。
如今,很多剛進入社會的青年人,大多都能學有所成,積極投身于社會,認真規劃人生的未來。但也有少部分人總覺得社會不公平,感覺自己多么優秀、多么有才、多么懂專業,老和別人比待遇、比享受,就是不比工作、不比貢獻、不比業績、不比能力和水平,總覺得懷才不遇。其實,這種人缺失的不是才識,而是信念、追求和忠誠。因為他們意識不到忠誠、信念和追求的重要性,無法站在一定高度去想問題、思考問題,無法理解領導的戰略意圖,只想自己的利益,進而無法融入團隊,無法安心工作,最終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能力,這樣就很難體現自身價值,就成了浮躁無為的人。
(三)忠誠是人的立身之本和自強之根
自古以來,舉賢任能,均以德才為評判標準。德才兼備者,可以重任;有德無才者,可委以小任;有才無德者,小人也,不可用。
先賢哲人已經充分認識到忠誠是人的立足之本。古人云“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誠不立”。忠誠是個人自強的根基。只有嚴守忠誠才會努力工作,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才能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為自立自強開辟一條寬廣的道路。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忠誠,那么就失去了人們對你最根本的信任,同時也失去了在社會上立足的根基。只有忠誠的人,周圍的人才會承認你、信任你、接納你、幫助你,你才有可能成功。反之,失去忠誠的人,人們就會遠離你、鄙視你、拋棄你,你就很難有什么作為。墻倒眾人推也就是這個道理。
(四)自己是忠誠的最大受益者
忠誠既是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企業的需要,也是朋友的需要、家人的需要、同事的需要,實際上更是自己的需要。因為忠誠是最具價值的個人品牌,是個人無價的無形資產,是暢行社會的通行證。擁有忠誠的人就擁有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形象。這種品牌形象的提升,就形成了自己立足社會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首富許家印教授,出身貧寒,吃著長毛的饅頭求學,一路打拼成為今日家喻戶曉的恒大地產掌門人,成功不忘兼濟天下,一直不停頓、不間斷行善捐贈,至今累計捐款捐物總額2.2億多元,成千上萬人受益,其用行動演繹了對慈善事業的忠誠和付出,體現出一個中國企業家博大的情懷以及對國家、對社會、對大眾強烈的責任感。
10余年來,恒大長期關注慈善公益事業,特別在經濟低迷的2008年,恒大捐資各項社會事業超過5000萬元。在經營上,恒大更是堅持采用“成本價”的發售模式,讓利于民數十億元,保證了大量低收入家庭“居有其屋”。面對2008年年初雪災和“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恒大地產也都在第一時間為其他企業作出了表率。許家印教授以他博大的胸懷,希望給更多的人一個“家”,他本人不僅樂善好施,而且以春風化雨般的情懷帶動更多的人積極投身慈善事業中。許家印教授對慈善事業的忠誠和付出,使自己和自己的企業由此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聲望和發展機遇。一個企業家做了善事,并且長此以往,那么就會贏得合作伙伴和政府及社會大眾高度的贊譽,也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使企業更具有影響力,與各領域的合作也將更有廣度、深度,從而實現企業的最終發展目標。
許家印教授的親身經歷,充分證明了“忠誠最大的受益者其實就是自己”。
三、如何做一個忠誠的人
忠誠雖然是抽象的、崇高的,但它又是具體的、平凡的。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用心,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的話,那么,成為一個忠誠的人就不是夢想。
(一)不找任何借口,敢于承擔責任
人無論從事何種行業、何種職位,都要有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只要是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問題,就應該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尤其是相關領導,此時是樹立形象、彰顯魅力的時候。領導敢于承擔責任,就能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和認知度,就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增強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有時,壞事可能變成好事,就是此道理。一個不推卸責任,敢于承擔責任的人,肯定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人。敢于承擔責任,顯示的是他對自己行為的忠誠,對職責的忠誠,對企業的忠誠。
(二)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
行動是檢驗忠誠的最好方式。忠誠不是天天喊口號拍馬屁,更不是哄領導開心、愚弄別人,而是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哪怕很小的事情。只有把每件小事都能做好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每做一件事情實際上都是對自身品德、學識、素養進行的一次檢驗,也是忠誠于事業的最終體現。因此,要使自己的忠誠經受住考驗,就應該努力培養自己,時刻提醒自己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不要只說不做,應將忠誠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自覺的行動上,使“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并要做好、做到位,做出成績來。
(三)遠離懶惰散漫,習慣勤奮敬業
忠誠能激發人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從而使人擁有飽滿的激情和熱情對待事業。敬業的人不會因為崗位的平凡、工作的卑微、薪水的微薄等因素讓自己浮躁、散漫、懶惰。現實生活中,但凡取得成功的人,都是敬業勤奮的人,大都是從卑微的小事做起的人,都是忠誠于自己工作和事業的人。忠誠地敬業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將敬業養成一種習慣,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工作。
(四)摒棄墨守成規,銳意進取創新
忠誠不是僵化地、機械地執行命令和規定。忠誠的人總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總會突破原有的經驗和思維模式并不斷地進行創新。忠誠的人是能夠用全新的視角去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
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于對科學事業的忠誠、對解決人類吃飯問題的忠誠,使其勇于挑戰權威、挑戰未知、挑戰未來、挑戰自我。就如他自己所說:“搞科研就像跳高,跳過了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他總是不斷地給自己壓擔子,不斷地向著新的高度邁進,而每一次攀登到新的高度,都經歷了創新的過程,充滿著創新的精神。就是這種尊重傳統但不固守傳統、尊重權威但不墨守成規的勇于創新的精神,使袁隆平取得了雜交水稻研究的突出成就,為解決中國糧食自給和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袁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深刻詮釋了“忠誠”的銳意進取精神。
當今時代,創新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就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可以說,自主創新能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崛起和興衰。作為共和國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也許無法取得袁老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但我們都可以像袁老一樣做到生命不息、創新不止,為企業的發展、為企業的未來貢獻智慧和力量。
忠誠是流淌于人血液中最原始的情感之一,是一種自然的義務,是人不可或缺的信念和精神源泉,是人立足社會之根本。大忠大誠者,充滿著真誠和智慧,是人間之大美。
(作者系廣東省法學會房地產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南理工大學EMBA聯合會副秘書長、恒大地產集團法律事務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