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明年經濟工作的最大亮點
人們不難發現,12月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不同凡響之處,恰是高亢激越的民生基調。其中,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加強市場保障和價格穩定工作,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以及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等等民生議題,占了大部分篇幅,每一項經濟工作都和民生相聯系。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明年的兩會,都將留下民生向中心位移的軌跡。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每一個商品生產者、經營者都是獨立的自由的市場主體,他們都是活的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生命體,生產、經營是天職,求生存、謀發展是本能,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本性。國家能夠為他們做的事情,就是依法規范和引導他們的經濟行為,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當好他們的裁判。在這里,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再是直接管理企業、直接組織社會生產或發展經濟,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管理和調控市場。如仍堅持以GDP為中心,難免出現三種結果:一是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市場主體參與競爭,或者把對GDP貢獻大的企業攬在懷里,有求必應,而對其他企業則不屑一顧,從而背離公平競爭法則;二是混亂、失控狀態將成為市場常態,投機之風盛行,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各個市場;三是民生成為企業不收、政府不留的棄兒,由此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顯然,國家和各級政府已經不能再把GDP當做工作中心或中心工作了。因此,民生取代GDP的中心位置,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重要職能
在計劃經濟中,民生與經濟的關系是直接的,改善民生寓于發展經濟之中。在市場經濟中,經濟與民生的關系是間接的,是通過市場聯接的。發展經濟不等于改善民生,而且,在市場失控、混亂狀態中,經濟發展而背離民生,經濟越發展,人民越貧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把蛋糕做大,把財富做大,把利潤做大,是企業的天職,是資本的本性,你想擋都擋不住,想不發展都不行,但是,把蛋糕做大,可不是為了改善民生,它沒有這個職能。不嗜血,離開剩余勞動、剩余價值,資本就長不大。蛋糕為誰做大?為資本,資本增值本身就是資本增值的目的。誰分蛋糕?誰管民生?政府。政府一般不做蛋糕,政府是主持分蛋糕的,是主持公平正義的。從政企分開那天起,政府就把經營權還給了企業,企業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職能還給了政府。企業一心一意謀發展、做蛋糕、創效益去了。冷落民生、分配不公、市場失控、人民群眾不滿意,說明政府職能錯位、失職,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平等和諧的勞動關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也是不斷改善人民生存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和制度保障。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和完善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黨和國家面臨的新課題。因為市場經濟的優越性集中體在效率上,追求高效率高速度發展是每一個活的經濟實體的本能,所以實現公平正義應是國家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要義或最高原則。要著重把握好以下環節:一是依法規范初次分配,使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當務之急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禁止資本所得侵蝕勞動所得,禁止大股東侵蝕小股東利益,禁止企業高管侵蝕股東和職工利益,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侵蝕國有資本和收益,嚴厲打擊偷漏稅行為,切實保護勞動者和小股東合法權益,引導勞資雙方建立和諧關系;二是國家和各級政府要依法、規范地行使二次分配的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在法律法規約束下運作,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當務之急是改革劫貧濟富的稅收制度,逐步縮小貧富差別,財政投入重在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和救助體系,重在提供教育、醫療、養老等等公共產品;三是重視三次分配(有人把慈善看做三次分配,其實,市場交換才是功能強大的無所不在的三次分配),建立健全組織嚴密、靈敏高效、功能強大、廣泛覆蓋的市場監控體系,確保等價交換,公平交易。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踐行黨和國家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從世界范圍看,政府圍繞民生轉,就是圍繞人民轉,如忽視民生就違背民意,喪失民心,一般市場經濟國家皆然。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政治上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和國家的根本宗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經濟上講,有強大的國有經濟的支撐和充分有效的宏觀調控,使人民群眾生存環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互適應,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的鑰匙
長期以犧牲民生為代價盲目追求虛高的GDP,是導致經濟結構失衡、經濟發展方式落后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人質疑,不加快發展,拿什么改善民生?這是認識誤區。這樣的質疑只有針對計劃經濟才是合適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經濟發展是通過各個微觀經濟實體本能地自發地發展實現的。只要有需求有市場就有供給,而且,需求的增加往往趕不上供給的增加,所以,不存在沒人“做蛋糕”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恰恰是國家和各級政府都加入了“做蛋糕”的行列,才形成了不平等不公平競爭的局面。市場經濟中,國家組織社會生產或經濟發展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創造秩序良好、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經濟發展開掘動力源泉。民生所需皆為消費,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為經濟發展提供內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要想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就請多多關注、改善民生吧。
如前所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為什么說2011年是中國的民生元年?一是按照中央確定的改革目標,到201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二五”規劃是建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二是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昭示我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目的,發展經濟是手段,如果為發展而發展,發展毫無意義。三是剛剛經歷的國際金融危機警示我們,一國經濟發展最可靠的動力源泉是國內消費,即本國的民生消費。四是黨內黨外、全國上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生與經濟的關系的認識,正在發生質的飛躍。當然,這僅僅是較長過程的開始,完成這個轉變,形成一套完整的與經濟發展有機聯系的民生指標體系,樹立以民生為中心的政績觀和相應的考核辦法,可能要到2020年,即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候。
(作者單位:鄭州市商務局)
舞陽縣:“四注重” 規范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
一是注重創新形式,體現靈活性。積極探索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空缺崗位橫向比選、后備干部動態管理、中層干部競爭上崗、事業單位聘任競崗等多種選拔方式,確保把最優秀的人才選拔上來,實現人適其崗、人盡其才。2007年,面向全國公開選拔了26名科級干部;今年3月,在全縣范圍內公開選拔了6名鄉鎮黨委書記,公推比選產生了6名鄉鎮長人選。
二是注重擴大民主,彰顯公正性。在提名、考察、醞釀、票決環節均采取差額方式,強化橫向對比、衡量取舍,全方位、多渠道、多層面了解、甄別干部。在公選鄉鎮黨委書記工作中,邀請上級黨委組織部門現場指導,縣紀檢監察部門全程參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現場監督,通過大會民主推薦、素能測試、縣委常委會差額推薦、縣委全委會票決等方式,實現無縫對接,最大限度保證公選工作公開公平、公正。
三是注重科學考評,提高準確性。考察體現全面性。堅持對競選干部工作業績進行考察,通過與單位領導面談、個人談話、民主測評等方式,了解其工作業績,堅持對競選干部社交圈、生活圈進行考察,了解其日常表現,使競爭性選拔真正由選知識轉變為選素質、選思路、選能力、選業績。
四是注重完善程序,增加規范性。初步形成了包括發布公告、報名與資格審查、素能測試、考察、決定人選、公布結果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程序,并研究出臺了《改進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實施方案》,從制度上進一步規范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的各個環節,促進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
(通訊員陳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