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丹江口水庫,靜靜地沉睡在暮靄晨光中,她即將化作一江清水,逶迤北上。她承載著中華民族50多年的夢想,北借南水,南水北調,從而緩解
讓我們走近河南省移民辦,走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第一線,走近在第一線默默付出的移民干部,走近那些為南水北調作出犧牲的移民群眾,同時,也走入他們內心深處最豐富、最質樸、最無私、最動人的世界,感受那一顆顆滾燙的赤子之心,體會在南水北調國家行動中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大愛的可貴與力量,祖國的偉大與神圣。也讓我們真正懂得河南人身上那種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強烈的責任感……
一、一切為了南水北調
2009年3月“兩會”期間,基于丹江口庫區移民群眾急于搬遷,早搬遷、早穩定的呼聲和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提出的中線工程2014年實現通水的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決定把工作做在前頭,爭取主動,打算“四年任務,兩年完成”。于是,南水北調移民工程在鋪墊了多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拉開了浩大而又宏偉的序幕。
據河南省南水北調辦、省政府移民辦主任王樹山介紹,河南省繼2009年8月圓滿完成了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1.1萬試點移民搬遷任務之后,于今年9月4日再次完成第一批大規模移民的集中搬遷任務,為實現庫區移民“四年任務,兩年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至此,丹江口庫區涉及河南省淅川縣的16.2萬移民,自2008年11月試點移民工作開展以來,已有7萬余人順利搬遷,還有8.61萬移民將于明年8月底前全部搬出庫區。
庫區移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關鍵,事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敗。為確保丹江口庫區移民“四年任務,兩年完成”,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河南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指揮部,省移民辦主任王樹山擔任指揮部副指揮長兼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為了確保移民工作順利開展,指揮部適時成立了移民搬遷指揮中心,設立了總協調和副總協調,并設置了綜合協調、交通運輸、安全保衛、醫療衛生、庫區協調、宣傳報道、信訪穩定、督促檢查等8個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時刻掌握和駕馭移民搬遷全局。同時,移民搬遷實行駐市指導制度,由省移民安置指揮部6位副政委、副指揮長分別聯系6個省轄市,協調處理有關問題,省移民安置指揮部辦公室30多名處級、科級干部更不分日夜輪流值班,為移民工作嘔心瀝血、不辭勞苦,時刻監控移民搬遷情況,使河南整個南水北調移民工作形成了領導有力、協調到位、運轉高效、保障及時的移民搬遷指揮體系,為移民遷安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移民工作千頭萬緒、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被稱作“天下第一難”。為確保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移民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寬松和諧環境,河南省政府下發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移民安置優惠政策的通知》,并提出要把移民新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發展改革、教育、衛生、交通、農業、國土等30多個部門要積極配合,通力合作,認真落實移民安置優惠政策,加快移民搬遷、安置進度,為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南水北調工程舉世矚目,社會高度關注,移民群眾高度理解,庫區移民前期的鋪墊工作和諧推進。全省南水北調和移民系統全體干部職工激情高漲,移民新村對接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河南省南水北調移民工作醞釀多時的高潮已然來臨。
二、一切為了移民群眾能夠“搬得出”
有多少移民干部,就有多少不同的故事,丹江口庫區移民遷安工作走到今天,其間經歷了無數的坎坎坷坷、風風雨雨。每取得一步進展,都需要克服無數困難;每破解一道難題,都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艱辛。為了做好南水北調的移民工作,上至省委書記、省長,下至普通干部,都心系移民村,特別是在一線做移民工作的普通干部,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為移民工作。
(一)
每位移民干部提到移民工作,腦海中閃現的第一個字莫過于“累”。襄城縣移民辦副主任常子厚,從2009年10月29日襄城縣與淅川縣滔河鄉上寨村完成對接到2010年8月15日移民搬遷完畢,不到一年時間里,他在襄城縣與淅川縣317公里的道路上往返了34趟,平均一周一趟,對于新村布局、房屋戶型、移民思想工作以及后期搬遷的各種細節,與淅川移民做了多次深入的溝通交流。有時候,他在淅川一待就是好幾天,早上6時出發前往淅川,風風火火、馬不停蹄。為了趕時間,次日零時從淅川趕回襄城縣,深更半夜到家累得像一攤泥,倒頭就睡,一大早還要趕到單位,向領導和同志們匯報工作進展情況,經常幾天和家人都說不上一句囫圇話。這往返的34趟,使他與上寨村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常主任自豪地說,上寨村95%的村民他都認識,誰家有幾個孩子、幾口人他都能給你講出來。這次陪同我們去移民村采訪,他看到的每一個村民都能叫出名字,每一個看到他的村民都熱情地給他打招呼,看到他們不時相互打趣,親如一家,很讓人感動。采訪中,恰逢雙廟鄉中心小學為移民新村新建的學校——襄城縣雙廟鄉上寨小學捐送圖書,常主任等人二話沒說立即幫忙搬送圖書,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熟悉,毫不做作,就像在自己的家里干活一樣,這些自然流露出的情感,都在默默地告訴我們:他們和移民親如一家。
常子厚的故事只是襄城縣移民辦的一個縮影,襄城縣移民辦每一位移民干部都有很多故事,都為移民工作付出了很多。沒有付出,哪有回報?移民干部們披星戴月、殫精竭慮的行動也深深打動了移民代表們的心。上寨村也多次組織群眾代表到新村工地查看新村建設質量和進度,優質的工程得到了移民群眾的認可。春節期間,淅川由40余名移民群眾組成的上寨村文藝演出隊,專程到襄城縣移民新村工地進行慰問演出,一時在全省乃至全國傳為佳話。
(二)
說到“累”,我們不得不提到中牟縣移民局的前任局長岳趁福。作為首批試點對接安置點,中牟縣是安置任務量較大的縣,將設14個移民點,安置9152人,占全鄭州市移民安置的90%以上。在巨大的工作壓力面前,岳趁福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為了做好移民試點工作,他更是忘我地付出,有時一天要往返移民試點姚灣新村七八趟,監管移民新村的進展情況、處理移民新村各種事情,晚上還要趕回局里開會。好幾次,他累得腰疼難忍,只好蹲在地上講話,每每大家勸他去醫院看看,他都大笑著沖大伙兒說:“我年輕著呢,能吃能喝,鐵打的身體,休息一下就沒事了。”2009年8月6日,距離中牟縣首批試點移民搬遷的日子8月20日不到半個月,岳局長累得倒下了,他雙腿失去知覺,不得不去醫院診治,診斷結果為腰脊椎壞死……現在,岳局長還在北京接受治療,他連翻身都不能自己完成,走路都需架著雙拐,40多歲的他,已然頭生白發。
他是家里的頂梁柱,他倒下了,妻子不得不辭掉工作專門照顧他,可是,他還是中牟縣移民局的局長,依然牽掛著他的移民工作,病榻上他久久不能釋懷,這移民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呢,沒人主持怎么辦……
中牟縣移民局的工作并沒有停滯,岳趁福局長的故事并沒有結束。我們還要再說說中牟縣移民局的第二任局長張新杰。原來在鎮政府工作的張新杰臨危受命。由于他辦事果斷,工作思路清晰,有多年農村工作經驗,大事不亂胸有成竹,小事在心無微不至,再加上他愛理平頭,人們都叫他“平頭局長”。“平頭局長”張新杰接過岳趁福局長的移民接力棒,為中牟縣移民工作延續著大愛真情與無私奉獻。
今年的第一批移民搬遷,中牟縣的搬遷安置任務是3個村2600多人,按照省政府要求,在搬遷中要達到“不傷、不亡、不漏”的目標。張新杰從搬遷方案的制訂到各批次搬遷路線的選擇,從移民搬遷后的生活安排到3個村的房屋檢修。3個移民村分3批搬遷,3批搬遷他每批必到現場,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樣心里踏實。”在一次搬遷過程中,為了按計劃讓移民群眾安全上車,深夜12時張局長深入到3個搬遷移民村摸底了解情況,凌晨2時搬遷車隊到移民村,但天公不作美,專門給張局長出難題,一場大雨劈頭蓋臉地澆下來,雨水順著他的褲腿向下流,他略為單薄的身軀穿梭在泥濘的山間小路上。搬遷車隊陷進去時, 他褲腳一挽就下去推車。天亮時,車隊按時上路了,張局長渾身上下都是泥,新穿的皮鞋變成了一雙“膠鞋”。可誰又知道,此時他正在病中,血壓在升高,本來一張黑瘦的臉更加“黑”了,他偷偷打開隨身不離的藥,一口礦泉水咽下去病就“痊愈”了。
第二批移民安置任務已經全面開始,中牟縣的安置任務是5700多人,5個安置點,張新杰還是每天早上7時按時來到辦公室,處理問題,安排計劃,下工地檢查工程進度,不時從他的辦公室里傳出幾句不太熟悉的歌詞:“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三)
鄭州市移民辦的同志在陪同記者采訪途中,向記者聊起了淅川的風土人情,無意間提到了“向一斤”。“向一斤”?何解?記者多方打聽,這居然是淅川縣大石橋鄉的女鄉長向曉麗的綽號。說起“向一斤”,在淅川縣可是大名鼎鼎,在大石橋鄉當村干部的沒人不知道,就是說向曉麗喝一斤白酒不醉的意思。為了做移民工作,這個向曉麗經常拿一瓶酒、一包花生米,徑直找上移民家,你給他講大道理,他不聽,也聽不明白,工作做不通,怎么辦?先和他喝,他喝你就得陪著他喝到盡興,酒喝高興了,他認為你夠義氣夠朋友,你和他交朋友他就向你掏心窩,基層工作也就好做了。
其實,向曉麗最忌諱人家叫她“向一斤”,這讓她很無奈。大家都知道農村工作不好做,有時候不喝酒解決不了問題,喝酒都是給逼出來的。“向一斤”不是個案,是整個移民工作的共性,很多干部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喝得適量還好,喝多了是要影響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酒喝多了傷身,誰都知道,可是這些移民干部哪個也顧不到這些了,一切為了移民工作,在酒桌上前赴后繼,拼命喝,喝得和移民推心置腹,和移民稱兄道弟,工作也好做了。說到“六種死法”的“喝死”,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說這個難登大雅之堂,還是不要提的好,可這也是最真實的移民工作的一面。
為了確保“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的進度和質量,河南省有關部門不定時到各縣市里抽查、暗訪。落后者往往會挨批,并被要求到省移民辦說明情況。2010年1月,河南省副省長劉滿倉到新鄉市獲嘉縣一個移民安置點暗訪。其時,施工隊要求每平方米要560元,村民認為造價太高,就此耽誤了半個月的時間,對于試點移民一些具體問題的跟蹤服務也不到位。劉滿倉副省長立刻把新鄉市委書記叫了過去。當晚,新鄉市對市移民辦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
這也只是南水北調移民工作中的一個縮影。“四年任務,兩年完成”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緊箍咒”套在每一個移民工作者的頭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能否如期順利通水,直接關系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飲水問題,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可謂天字號工程。國務院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明確的時間要求,河南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中之重,必須服從中線工程建設大局,只能提前完成,不能延誤時間。移民工作時間緊迫,工作量大,每天都要面臨許許多多不同的突發事件,稍不留神就要犯錯,犯錯當然要被領導訓。但是,大家知道,被領導訓不丟臉,只要有時間改正、有時間補救都“無妨”,在南水北調移民工作面前,大家把“仕途”看得很淡,被領導訓斥已司空見慣,大家最怕由于自己的疏忽而影響到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那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四)
手機已經普及到千家萬戶,就是這個方便大家聯系的工具,卻也滋生了許多“故事”。移民工作由于要面對許多突發事件,所有的移民干部隨身攜帶的手機一般也就24小時開機,這24小時開機的手機,實則是懸在大家頭上的一把雙刃劍,電話多了,一天到晚響個不停,工作是方便了,卻也讓大家“很受傷”。許昌市移民辦的田總指揮向記者講到,領導打來電話,無論是上下班、節假日,只要自己在辦公室或者是在移民工地上,只要是在工作崗位上,都理直氣壯的,但是,一旦不在崗,哪怕是下班時間很晚才回到家,就會覺得氣勢上矮了半截,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崗位,就好比做一回小偷被警察抓了個現行,回家都感到丟人,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才最坦蕩。
移民工作太忙了,大家都分身乏術,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只能選擇最重要的一面——工作。有時候顧不了家里,老婆孩子還好解釋,但是,誰沒個親朋好友,誰家沒個紅白喜事,這事就是相互捧個人場。人家有事了,打來電話,要你參加,第一次你忙,請朋友捎帶心意,第二次又忙,還是去不了,第三次第四次,一樣去不了,人家就會有想法了,慢慢就疏遠你了。
哪個移民干部沒被移民罵過、刁難過,但在被移民罵過、刁難過之后,還能和移民繼續相處,繼續做他們的工作,最后達成共識,實在難能可貴,這彰顯了每一位移民干部的素質與胸懷、耐心與恒心、信心與精神。
移民工作無小事。很多人為移民工作的確失去了很多東西,但是,站在南水北調這一千秋偉業面前,這些個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若干年以后,我們都將老去,我們的子孫會站在這里自豪地說,南水北調——這里有我祖輩的功勞。千百年以后,歷史的長河會很快湮沒這些鮮活的故事,但是,我們的精神將與南水北調這一千秋偉業共存。
三、只有“穩得住”,方才“能致富”
2009年的試點移民和今年的第一批移民已經順利地搬遷完畢,7萬多名移民離開了自己的故土,搬進了新家園。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實現“穩得住、能致富”,是搬遷之后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迫切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幫助移民盡快適應新環境,開創新生活。
王樹山主任在去基層安置點調研時多次強調,各移民安置地黨委政府務必齊心協力、目標一致,營造和諧氛圍,把移民的事情辦好,移民遷出地和安置地干部群眾要真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加強溝通、交流、協商;安置地干部群眾要充分理解移民群眾為了國家利益舍小家顧大家、遠離故土的離鄉之情,對移民群眾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視移民如親人;移民群眾要充分理解安置地干部群眾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做到心貼心、心連心,像一家人一樣和諧相處;各級移民機構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履職盡責,加強協調、督察、指導和落實,當好參謀助手;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模范帶頭作用,帶領群眾全心全意搞好移民新村建設,共建美好家園;各級各部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目標一致地把移民新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使移民群眾高高興興地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故土,信心百倍地在安置地開辟新的生活。
(一)
2010年11月10日,滎陽市王村鎮南水北調移民村——竹園新村張燈結彩、鼓樂齊鳴、鞭炮聲聲,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移民賈新房的兒子結婚了!新郎官背著新娘子,兩人身上纏滿了噴彩,沖過層層“阻撓”,被一群年輕的小伙子追著,在大伙的笑聲中向新房跑去……
這一天,距離大家從遙遠的淅川縣上集鎮搬來的日子2010年8月10日,正好3個月。移民村里街道寬闊整潔,路燈都是太陽能的;一棟棟小樓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和電話,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做飯用沼氣;從村里到房間,全部硬化。這樣的環境,一對新人怎能不歡歡喜喜地安心落地生根。
在竹園新村,還有一處大亮點,那就是為了照顧這里的移民,王村鎮中心幼兒園設在這里。這個幼兒園除了幼兒教育,還開設了一至三年級的小學教育,極大地方便了移民村的孩子們。寬敞明亮的兩層教學樓,校園里擺放的大型兒童玩具,從全鎮抽調的20多名教學精英,每間教室里配備的教學設備以及兒童專用的小床、被褥等設施,完全是一流的幼兒園水平,在整個滎陽都是少見的。看到記者采訪,幼兒園的孩子們爭先恐后擠在照相機前,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那滿臉洋溢的自豪與幸福,怎能不打動生活在這里的移民群眾,生活在這里的孩子們怎能不幸福,家長怎能不放心……
竹園新村的移民朱章善老人坐在自家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樓里,看著眼前的一切:漂亮美觀的布藝沙發,45英寸的大液晶電視,冰箱、洗衣機、飲水機,廚房里抽油煙機、煤氣灶、櫥柜等各種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老伴兒坐在水泥硬化的大院子里享受著初冬午后的陽光。想想以前自己的生活,笑容里影印著恍如隔世的感覺,一切都太完美了,生活太美好了,美好得有些不真實,只有門口的那把老椅子,那把自己從老家千里迢迢搬來、跟隨自己幾十年、寄托著他往日情懷的熟悉的老物件,讓他找到了真實的感覺,這就是自己現在的生活,這不是夢,一切都是真的……
在長葛市和尚橋鎮的移民新村新張營村,沐浴在冬日陽光中的移民新村一排排新房規劃整齊,街道整潔美觀;綠化帶內高樹低林、紅葉綠草、小路大石相映成趣;村休閑廣場,各式體育器材林立的村中心活動場地成了村民們健身休閑的樂園,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超市內,商品門類齊全,令饞嘴的孩子流連忘返;村標準化衛生室窗明幾凈,正為病痛中的移民全力服務;偶爾還有送走上學的孩子、忙完家務的大嫂支起了麻將桌,開心地打起了麻將;田野里,一望無際的麥苗兒已露出地面,散發著勃勃生機……
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一切都是那么溫馨和諧。和尚橋鎮政府的駐村干部李新紅一如往日來到新張營村,到處走走,各家串串,為移民排憂解難,或是隨意嘮嘮嗑,讓移民不覺得孤單,讓移民在和尚橋鎮移民村感覺有依靠。幾個移民看到他到來,向他詢問移民安置問題,李新紅微笑著聽他們七嘴八舌地講述完畢,耐心給他們講解,他的解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末了,李新紅笑著告訴大家,“有事沒事您找我,沒事了,隨便聊聊,有事了,能解決的我直接給您解決,不能解決的,我找各方面想辦法協調給您解決,反正,我一直在這里……”爽朗的笑聲在移民們的心中是那么親切。
移民搬到新村后,大家對新的環境不太適應,提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針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困難,長葛市移民辦安排專人分類進行統計,在堅持移民工作“不突不破、不折不扣”原則的基礎上,能當時解決的立即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落實到人,限期解決。自搬遷以來,移民群眾所反映的問題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及時解決,移民群眾對搬遷后續工作表示滿意。
為使移民搬遷后盡快適應當地生活,長葛市委、市政府組織各相關部門,采取職能延伸、搭建平臺、上門服務等措施,努力為移民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長葛市公安局在張營村設立了警務室,負責辦理戶口遷移等手續和安全保衛工作,并投資安裝了一套監控設備,切實加強了新村的治安防范;長葛市信訪局與和尚橋鎮政府聯合在村委會設立了張營村群眾工作站,變上訪為下訪,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信訪問題;長葛市衛生局派出醫護人員在村衛生所值班,為移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長葛市文化局為張營村建立了農家書屋,配備了各類圖書2萬多冊;長葛市移動公司為解決信號差的問題,專門在村內設立了臨時差轉基站,保證信息聯絡暢通。優質高效的服務,極大地方便了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了移民群眾的好評。
張營村移民搬遷后,長葛市移民辦印制了500份“移民信息反饋卡”,發放到每戶移民家中,征求移民群眾的意見;同時組織和尚橋鎮機關干部和市直單位幫扶隊員,逐戶排查移民在房屋質量、生產生活、就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統一進行匯總,建立臺賬,制訂解決方案。移民群眾比較關注的其他后續工作也進展順利:移民人口正在進行第四榜公示,目前還沒有關于假移民的舉報;前兩個月的過渡期生活補助已發放到戶;生產用地已全部移交到村,和尚橋鎮政府已把小麥播種完畢,現在播種過的田地已經分配到戶;戶口遷移、黨團組織關系已全部辦理完畢,農村低保新農合手續銜接、資金結算等工作也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中牟縣、滎陽市、襄城縣、新鄭市、漯河市、平頂山市、南陽市等各移民安置地,都上演了同樣的一幕,都針對移民出臺了相關的政策,移民到安置地后濃厚溫暖的迎親氛圍、友好相待的祥和氣氛,很快消除了移民的各種思想負擔和顧慮,安置地干部群眾對于移民的到來,普遍表現出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移民群眾情緒穩定,正逐步融入當地生活。
(二)
相對于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而言,“搬得出”容易,“穩得住”相比較還可以,但“能致富”則并非易事。滎陽市王村鎮竹園移民新村村主任周月成談到村子的現狀,則滿腹憂慮:“由淅川搬來滎陽后,滎陽市政府成立了一個服務組,專業為移民服務,關心服務真是到位,為移民做了許多實事,現在村里土地已全部分配到位,戶口、新農合也已辦好,市里專門為俺們舉辦了電工、焊工等培訓,引導農民就業,招聘會也舉辦了4次,五六十個勞動力已經就業,村里已基本沒有閑置的勞動力,現在就缺上項目,定人心,村里太需要自己的產業了,以便安置那些在家務農無法去打工的移民。”周主任希望就移民們熟悉的目前能駕馭的大棚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等特色農業方面上幾個項目,但是目前卻苦無門路,這一切還需要地方政策上的支持。
長葛市的張營移民新村相比滎陽市而言,則走到了前列,在第一批移民順利搬遷后,長葛市便積極謀劃后扶項目,幫助移民發展生產,勤勞致富,經過多方努力,11月13日上午,投資8000萬元、占地169畝的長葛市眾品新大祖代種豬示范場建設項目在張營移民新村開工奠基。項目建成投產后,將存欄祖代種豬5000頭,年可提供高品質二元種豬3萬頭,帶動區域養殖場年出欄優質商品豬80萬頭。該項目的建設,將帶動長葛乃至許昌市生豬產業的升級,對促進長葛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長葛市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的步伐,帶動移民增收致富發揮積極的示范作用。另外,由長葛市農業局牽頭組織的特色土豆種植項目土地也已平整結束,平整完的100多畝土地隨時可以播種。
搬遷到長葛的張營村,原來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好,村民的經濟意識較強。談到搬遷后的日子,大家都有自己的打算,他們想在臨公路的田地上蓋起門面房,一方面可以方便村民們做些生意,另一方面,家鄉的丹江魚很出名,大家想在長葛開一家丹江魚大酒店……談起這些暢想,他們既躊躇滿志又憂心忡忡:喜的是,搬到新天地,有了更多的機遇,大家都想有一番作為;憂的是,千頭萬緒,不知該從何入手。
為確保移民搬遷后 “能致富”,各移民安置地采取有力措施,積極引導移民創業就業。如長葛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移民就業培訓領導組織,制定了培訓工作計劃。市工商局推出了5項幫扶移民創業就業措施,市移民辦、人社局、工信局及和尚橋鎮政府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移民需要在張營新村聯合舉辦了移民勞務用工對接洽談會,全市50家用人單位現場進行招聘,提供了機械制造、保潔、保安等30多個工種1940個就業崗位,達成用工意向593人次。同時,現場還開展了就業技能培訓。在鄭州市,移民搬遷后,安置地鄉鎮積極籌劃,引導移民群眾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根據本地種養習慣、技術特點,計劃發展水產養殖、大棚蔬菜種植、畜牧等特色農業。同時,在稅收、信貸、土地流轉、產品購銷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和幫扶。新鄭等一些地方隨即啟動送親情、送崗位、送家電、送健康、送文化、送愛心的“六送”活動,各地都努力創造寬松的創業環境、和諧的生活環境,真正使移民群眾盡快安下心來、扎下根來,在新家園里過上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在新的家園開創新的生活是一種挑戰,但我們相信,有國家對移民這么多政策上的支持,只要勤勞,移民們到哪里都能致富,都能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三)
在此次采訪就要結束的時候,我們走進了2009年8月20日由淅川縣金河鎮姚灣村搬遷來中牟縣馬楊農場的試點移民村——姚灣新村。
夕陽下的姚灣新村,更安寧祥和,老人在廣場上休憩,放學的孩子們在回家的路上嬉戲。和其他移民新村一樣,樓房小院、朱紅大門、街道寬廣、道路通暢,外在的一切都很相近,和第一批移民試點村不一樣的是,這里的移民經歷了“搬得出、穩得住”,正朝“能致富”的方向邁開大步,飛速前進。
村支書姚根懷帶領我們參觀了姚灣新村的蔬菜種植大棚。在棚區地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塊碑,正面:鄭州市財政扶貧開發項目,碑文的反面介紹道:劉集鎮姚灣移民村日光溫室建設項目,總投資45萬元,其中市財政投資30萬元,縣配套15萬元。新建日光溫室10座等,工程于2010年8月10日開工,10月10日竣工。大棚里的番茄苗正在茁壯成長,再有兩三個月就能掛果成熟,今年春節期間在鄭州的餐桌上你就能吃到他們大棚里的蔬菜。姚根懷向我們介紹說,今年,他們村共安置了33個蔬菜大棚,每個棚安置下來需要8萬元錢,其中政府出6萬元, 移民戶自己出2萬元。這些蔬菜大棚的建設,政府出錢又出力,還配備了蔬菜種植技術員專門指導他們種植。姚根懷開心地給我們示范起蔬菜大棚外面的卷簾機如何操作。
隨后,姚根懷又陪同我們參觀了姚灣村的魚塘養殖點,幾十個魚塘,在冬日的傍晚展示著它生機勃勃的一面,此時的魚兒正在進食。魚塘中魚兒歡喜雀躍,魚塘的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年年有魚,年年有余,移民們的心怎能不樂開花。
現在,無論是試點移民村還是第一批已經建立起來的移民新村,每一個安置村都呈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形象,已經成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一條條新修的道路,一排排新建的樓房,一所所美麗的校園……一個個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崛起在中原大地,移民們不會忘記、河南人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不會忘記南水北調移民中河南省移民辦以及眾多移民干部的大愛真情,他們心中銘記著那曾經發生的許許多多關于移民的人和事。
時光漫漫,歲月崢嶸,山川有靈,天地有情,歷史一定會濃墨重彩地記下這注定再次流傳千古的大愛真情。一切,都讓我們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