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是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同思維有密切的聯(lián)系,是思維的載體、物質(zhì)外殼和表現(xiàn)形式。閱讀教學中,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開展課堂教學,開展語文學習活動,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下面筆者試以幾個課例來談?wù)勛约旱木唧w做法。
一、依托語言文字,落實語文工具性訓練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zhì)之一,是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特征。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借助“語言文字”,科學地落實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呢?
《鯨》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文章以簡練準確、平實質(zhì)樸而又不乏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有關(guān)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這樣的科普文章如果處理不當,常常易把語文課上成科學常識課。為了避免走入誤區(qū),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讓學生在學習教材的同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shè)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請認真讀書,提取文中有用的信息,進行梳理整合,然后以須(齒)鯨代言人的身份發(fā)表一篇熱情洋溢的演講,向世人推介自己”。如此一來,讓學生以“寫演講稿”為抓手,依托文本語言,自讀自悟,有選擇地吸收、表達,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掌握不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一個主動建構(gòu)的過程。
二、借助語言文字,讓文本理解拾級而上
理解是閱讀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對詞語、句子理解又是理解文章的重心所在。以往老師們經(jīng)常拋棄文本語言,引著我們的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guān)鍵所在,一遍遍地讀,一層層地說,不停地挖掘,盡管學生有悟有感,但這份所得,因為脫離了文本就少了底氣和厚重而顯得蒼白無力。學生也只是為了理解而想法理解,實際上還是不理解。只有和語言文字緊密結(jié)合的理解,才能直抵文本的最深處。
例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如何讓學生深刻理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個主旨呢?筆者這樣引導,首先借助第三段文字的學習,讓同學們感受到因我釣上來一條漂亮的大鱸魚,父親和我都十分得意。然后話鋒一轉(zhuǎn),在第四段抓住“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揣摩此時父親的感受,初步體會“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接著抓第八段的環(huán)境描寫“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此時,“我”再次乞求父親讓我留下這條鱸魚。二次體會“實踐起來卻很難”。最后,在第九段,從“父親的不容置疑”和“‘我’的依依不舍”,又一次體會“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并進一步明確盡管很難,我們?nèi)匀灰獔猿肿鞒稣_的選擇,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至此,不脫離語言,不脫離文本,以言語為載體,理解水到渠成,難點就此解決。
三、以語言文字為抓手,巧妙進行課堂教學設(shè)計
語文老師常常有這樣的困惑:課堂教學往往找不到突破點。一篇文章,抓什么?怎么處理?無法準確的定位,也無從下手。而一個模糊的文本處理,一位認識膚淺的語文教師,一節(jié)簡單的為理解而理解的語文課堂,無法引領(lǐng)學生在語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以語言文字為突破點,是進行教學設(shè)計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珍珠鳥》一課,筆者抓住“信任”—“信賴”—“依賴”三個詞語代表的三重境界來設(shè)計教學。
我們首先抓文本中這樣的一些句子“我把它掛在窗前”、“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睛去驚動它們”、“我不管它”、“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這些句子都描寫了“我”的活動,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的小心翼翼、用心良苦;然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伴隨著“我”的活動變化的是珍珠鳥一步步地向“我”走近——
同學們在“起先,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柜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著又逃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子里生氣地叫一聲,它就立即飛回籠里去”中,讀出了“信任”。
在“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蠟似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鉆進去”中讀出了“信賴”。
在“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待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上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爪子剛好被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中讀出了“依賴”。
三個“詞語”生發(fā)出兩條“主線”,引領(lǐng)同學們一步步地把作者和小鳥“合而為一”,達到了人鳥和諧統(tǒng)一、生命互相尊重的境界。學生自然而然地發(fā)出“‘我’為強者,但不倚強凌弱;鳥為弱勢,但不自卑退縮。生命在這一刻變得同樣高貴,世界變得無限美好”的感嘆。
語文是一門學語習文的基礎(chǔ)學科,抓住語言文字來學習,就是抓住了語文的根和脈,將少走甚至不走彎路,直抵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最深處。
(作者單位:漯河市源匯區(qū)陰陽趙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