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工(亦稱農民工)作為城市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石化企業的多數工種都有勞務工的身影,由于各種社會原因,使這一群體產生了特殊社會心理問題,由這些社會心理引發的消極社會行為對社會及企業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果相關部門不予重視或者不給他們幫助,那么持續的心理壓力和同工不同酬現象就可能引發他們產生各種不良的想法。因此,勞務工的心理問題尤其需要社會的關心和引導。
眾所周知,勞務工雖然生活在城市,但在社會心理上,他們與城市存在著高度的疏離感。勞務工進入城市后,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更多的是由于勞動時間長、工作條件差、工資低等諸多實際問題,心理困擾也隨之而來。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失落、壓抑和缺乏歸屬感等負面心理問題。
筆者認為,解決勞務工心理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而建立企業社工體系是解決勞務工心理問題的制度基礎。為解決勞務工心理問題,應盡快建立起以工會、共青團、婦聯為主體,其他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企業社會工作體系。企業社會工作在解決勞動爭議、緩解工作壓力、改善工作環境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而企業社會工作體系是整個社會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應該把社工服務作為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面向社會吸納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建立起高素質的社工隊伍,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同時,也允許社會力量參與到為工人服務的企業社工體系建設中,并鼓勵高校師生及志愿者在企業開展社工服務。
企業社工服務,主要分為企業內部和社區兩個方面:企業內部可由政府指導,企業自行開展;社區的社工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則需要由政府給予支持。具體而言,企業社工服務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第一,政府向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購買服務,讓他們定期或長期進駐勞務工生活區,開展社工服務;第二,在企業內部選聘協調能力較好、服務精神較強的員工,把其培養成企業社工,這類社工對企業員工與經營管理狀況更為了解,有利于開展社工服務;第三,企業利用工會、婦聯等組織向員工提供社工服務;第四,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組織在較為集中的工業社區設立服務部,為工人提供服務。
另外,企業社工的制度化,必須要有法律保障,對企業社工的身份定位、崗位職責、行為規范、配備比例、費用來源等均需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而在全國性法律暫時難以制定的情況下,鼓勵地方政府出臺探索性的法律法規進行試點。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勞務工心理問題的預防措施。加強勞務工心理教育,防患于未然,勢在必行,對新生代勞務工尤其如此。新生代勞務工自我意識較強、職業期望較高、社會經歷簡單,較難承受挫折與壓力,遇到心理問題往往缺乏獨立應對能力。對勞務工開展心理教育除了包括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還應根據他們出身農村、具有較高流動性、從事流水線生產、收入較低等特點,重點加入就業期望、職業流動規劃以及城市適應等方面內容。
力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解決勞務工心理問題的基本保障。政府應督促和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國有企業應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更進一步說,政府應該為國有企業設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強令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應結合中國國情,既要堅持獨立自主,也要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政府可以通過行業協會把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推廣到各類企業。除了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企業用工制度和工作環境的檢查,對于違背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行為,如強制勞動、克扣工資、搜身搜包、辱罵毆打等要堅決查處。
保障勞務工權益是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根本途徑。地方政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勞動關系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因此,保障勞務工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應被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中,盡快建立起勞務工權益保障的責任制。政府部門應增加在勞動監察、職業病和工傷防治以及司法援助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對企業監管的執法力度,強制性地促使企業依法處理勞資關系。為推動勞務工維權制度化,促進勞動關系,需要盡快建立集體談判制度,為勞資對話提供制度平臺,允許工人通過制度化的方式組織起來與企業就工資、工時、社保、工作環境等方面進行平等協商,這既可以及時緩解勞資矛盾,避免因勞資糾紛引發群體事件,也可以改善工人勞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
最后,應該密切關注勞務工群體心理健康狀況,采用問卷、訪談、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的科學調查,實時掌握勞務工的心理動態。
(作者單位:華北石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