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城鄉教育資源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師資隊伍結構欠缺,知識構成、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相對落后,城鄉接合部、農村等欠發達地區教育力量倍顯薄弱。而與之相比,城市里相對名師云集、英才薈萃,硬件配套設施也略勝一籌……為改變這種局面,河南省制定了城鎮中小學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的政策,力圖通過“下鄉支教”這種方式來扭轉這一狀態。政策實施以來,大批支教青年響應號召,成為貧困地區教育系統中的新生力量,不僅提高了支教地區的教學質量,也在青年的成長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隨著全國各地支教政策陸續出臺,青年支教力量日益壯大,支教事業蓬勃發展,青年支教成為許多基層教育管理機構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和重點工作。筆者作為支教青年教師中的一員,在支教的一年時間里,切身感受支教工作,對青年支教面臨的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給支教接力者一些幫助,也希望能夠對青年支教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問題一:示范引領作用不夠
對于支教的青年來講,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已經工作的青年教師,大多是自愿報名參加的積極分子,他們熱情高漲,希望早上講臺、多上講臺是他們的普遍心理。在支教一線的偏遠學校,由于教師資源缺乏,尤其是專業教師的結構性缺乏,支教生雖然主動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每周授課達到20節以上,有些還承擔了兩門課程以上的教學任務,但他們只起到了一個頂崗教師的作用,你教你的,我教我的,沒機會向農村中小學教師傳播先進教學理念,傳授科學的教學方法,“種子”作用發揮不夠。支教時間一到,人一走,面貌照舊。
問題二:盲目自信,缺乏溝通,積累不夠
支教青年往往優越感很強,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支教者比較多。許多人對自己的教學能力表現得相當自信,對當地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并沒下工夫研究,對教學節奏和教學深度把握不準,使授課效果產生較大的波動性,要么是課堂太亂,要么是學習氣氛不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問題三:期望過高。教學斷檔。交接不夠
一般情況下,支教時間安排得比較短,但支教者本人及管理機構都對支教工作抱很大期望,希望看到教學質量、學生成績等有明顯提升。因為教育基礎狀況、學生綜合素質的差別,短時間的支教活動遠遠不能改變貧困地區的教學狀況,支教活動一旦結束,學生往往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新的授課教師和環境。因此,從根本上說,目前支教活動仍然是形式大于內容,仍然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教育投資。而且,在支教青年離開支教崗位時,往往會因為時間倉促等條件所限,沒有對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和特殊學生輔導的情況進行良好交接,也使支教所在地的教學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為解決以上幾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建議一:提前到支教地調研。掌握基本情況
無論是經驗、能力還是知識,對于青年支教者來說,都是一個逐步積累和釋放的過程,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先去支教地進行調研,掌握基本情況,對未來的支教有很大幫助。比如對教學條件、師資配備、學生情況進行摸底。若教學條件嚴重不足,則可事先向教育及社會福利機構提出建議,配備一定的教學用具和學生用品;提前對支教地方的師資配備情況進行調查,掌握學生的愛好、學習進度、知識儲備,更能了解自己支教的崗位所需,并能更好地做好備課工作。調研可能只需要兩三天時間,但對于支教的整過程而言,卻事半功倍。
建議二:舉行支教研討會,溝通教學效果
在支教地定期召開一定規模的支教研討會,使支教青年與當地師生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僅使支教青年能夠很快融入新集體,增加與當地師生的感情交流,更重要的是聽取教學反饋,因地制宜地開展下一步教學工作。在支教研討會上,也可以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議,促進支教地的教學改革與發展,甚至可以集中反饋一些支教中出現的問題,更好地得到支教地的理解、支持和認可。
建議三:提前做好交接,以免耽誤學生課程
許多支教地的校長認為,支教活動給予他們很多的幫助,學校更加有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教學質量有所提高,等等。但是,如何更好地完成交接,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支教“接力棒”上,還需要進行更多“設置”。首先是明確“下一棒”的具體交接人,一對一地進行教學工作交接:其次是寫好支教日志和支教總結,這對于接到“交接棒”的教師來說,能夠有效掌握教學進度,并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再次是對支教青年本身而言,對支教過程進行總結與思考,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青年支教工作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只要堅持科學支教的方法,用心教學,用我們的努力和“接力棒”的無縫交接,就能夠換來貧困地區教育教學的新面貌,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帶來知識的給養、精神的鼓勵和成長的曙光。
(作者單位:鄭州市緯三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