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現代高中是由南召縣人民政府與河南弘旭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創辦的民辦公助學校,建設目標為省級示范性高中,當前辦學水平為南陽市A類普通高級中學。學校位于南召縣城黃洋路南端,北接207國道,南鄰大澳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學校占地430畝,規劃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已建成6.2萬平方米。總投資6000萬元,已實現5000萬元。未來可容納60余班4000名學生就讀。
學校在“會通古今中外文化,致力中華民族復興:砥礪健全品格,造就一等人才”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實行科學的學校教育發展觀,在不斷改善學校的教育環境、學習環境的同時,努力創造優良的學校文化環境。堅持以人為本,有計劃地對教職工進行法制道德、思想理論、專業知識能力培訓,實行干部善政,教師善教,精細管理,協軌同心,以德育為主導,以教學為中心,全面抓好學生學校生活指導與服務,促進學生人人善學、會學、樂學、創學,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樹人先樹己,育人先育德
學校通過各部門、各班級、各學段、各學期、各周工作計劃,構建了師生員工工作學習、生活的基本秩序,使學校管理、學生德育和學業進步井然有序。學校領導班子組建伊始,就制定了規章管理制度,同時制定實施了教師職業道德與業務能力培訓序列、學生入學教育序列,使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教學業務能力明顯提升,使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秩序得以優化。高度概括學校教育思想、培養目標和辦學追求的校訓是該校教育文化的核心精神:激情高昂的校歌是激勵歷屆學生矢志成才的動力:嚴整全面的校風、教風、學風、職工服務作風和干部工作作風是創建一流學府的精神風尚。通過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業務基本功競賽、中高級教師教學藝術展示競賽,師徒結對,以及制度化教研活動等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積極進行“主體發展性”教學模式開發構建,努力在實踐中改革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型學習、第二課堂和校園文化活動,因材施教,分層培養,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循序提高,發揚創新精神,形成實踐能力,學生人懷自勵,規劃人生,將當前的學業和未來的專業、職業與社會貢獻聯系起來,初步形成普遍的信念追求:勤學守紀,堅定目標。走出南召,升入高校。刻苦自勵積學為寶。成才報國,體現人生價值。
張海清:人生要有理念、有追求。理念是格言追求是執著
張海清一個半路出家投資教育的女企業家,本著一個執著的理念,放棄了發展前景廣闊的旁地產轉而投資教育,選擇的還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山區,這需要的不是雄心壯志,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和資金的大量投入。
辦學初期,現代高中在制定辦學理念時產生了分歧,大家對“對全體學生負責”和“對每一個學生負責”產生了熱烈的爭論。張海清董事長堅持說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有了每一個人的成功,自然就有了全體學生的成功”。她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實就是辦讓學生滿意的教育。
在南召,流傳著不少關于張海清的“故事”,比如說她天生是個教育“瘋子”;說她對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不但不收學費,還發補助:說她善于學習,短短幾個月,談起課改如數家珍,儼然是專家了。
她說:“智者創造機會,能者利用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愚者錯過機會。現代中學不會讓學生做弱者和愚者。抓住機遇實施變革是現代中學發展的正確方向。”
透過她,我們看到的是現代高中課改的“現代”思路。
學無格式貴創新。水無定形東歸海
2005年年初,南召現代高中籌建,“外鄉人”張海清來到了南召,與南召縣政府聯合創辦現代中學,并擔任董事長。
張海清最佩服山東省昌樂二中的高中課堂教學改革,為了弄清楚該校的“真相”,她曾經化裝成學生家長去昌樂縣走訪小賣部老板、出租車司機、在校學生等。她報名參加昌樂二中的高效課堂研修班,和一幫學員爭當“小組長”,并按時完成“作業”。研修期間,她聽說昌樂二中校長趙豐平在鄭州有一場講座,立刻星夜從昌樂趕去,聽完課再急匆匆返回。
學校全面進行課改的初期,她也隨同進入了“角色”,白天鉆進課堂跟著聽課,夜里挑燈開會,以多年做企業得來的經驗“執掌”學校課改,逐漸建立起一支團結的領導班子。
邱顯東:教育是從無知到有知,這不是固定模式下的專有產物,而是在求學到有知中的探索和發覺
邱顯東是南召現代高中的校長,在教育戰線工作30余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面對我國傳統教育教學的現狀,他非常苦悶,希望尋求到—種途徑,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雖有此想法和念頭,但是面對傳統數千年的教+受教育他是敢想不敢做,適逢有著同樣理念和追求的張海清董事長“夜半困眠無枕時,叫賣錦棉到門前”。因為有著同樣的理念和追求,兩人一見如故。
經過認真分析,他們發現課改最大的阻力來自于對教育理念的理解,即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怎樣做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生命的狂歡”。在張海清的支持下,他開始與學校各層交流、座談,做思想工作。最多的時候,連續兩周半他們一共開了27場會,平均每個年級都有3次以上的課改動員。
為了幫大家解開心結,邱顯東多次帶著中層以上領導外出參觀、考察、學習,逐步幫大家更新觀念,統一思想。“我帶著他們參觀考察,開闊眼界,告訴他們現在已經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了。效果很明顯,對他們觸動很大。”邱顯東說,推進課改的基礎是團結的領導班子,“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教育不是模式,是在實踐中從無知到有知
在不斷借鑒、探索和總結經驗中,南召現代高中的高效課堂已經初步有了“模式”的思考,他們稱之為“五步三查七遍學”。邱顯東校長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該模式。
“五步”即為展示課課堂的五個環節,分別是預習整理、交流合作、規范展示、點評質疑和檢測反饋。“三查”即教師圍繞課堂進行的三次學情調查:一查預習效果,二查自主合作學習的效度,三查達標程度。“七遍學”即學生在高效課堂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的七遍學習,包括課前預習、課堂上的預習整理、合作交流、規范展示、質疑點評(老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的總結、點撥等)、課堂檢測、課后總結反饋及糾錯。
邱顯東進一步介紹,課前預習過程,學校要求教師了解學生學情,確定分層達標設計:合作交流,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知識的運用情況,逐步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疑難所在,指導學生規范解答,在此基礎上學習小組合作推出展示內容;規范展示,學生小組合作展示的過程是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共性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達成解題共識,提煉、歸納學習方法,同時展示也要解決學生的規范和個性化特點;點評質疑,學校嚴格規定,點評要注意度的問題,始終把握不偏離教學目標;檢測反饋,則是要注意目標的達成,就是檢驗學習一堂課的學習效果,檢測學習效率的高低,為后期引導學生系統整理鞏固學習內容、調整學習方法提供參考。
邱顯東告訴記者,實施課改之初,有些老師經常問,通過“五步三查七遍學”,課后是不是還需要布置書面作業?“我告訴他們,要根據目標達成的情況來決定是否留作業。如果目標達成率高,完成了預定教學任務,就要大膽地不布置作業,留下更多的自由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
他說,從“五步三查七遍學”模式出發,學校要求教師們從知識傳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強調“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和幸福奠基”,強調對學生尊重、欣賞。
學校還從導學案上下工夫,從編制更為有效的導學案出發,在整個高效課堂課前、課中、課后的實施過程中,實現教師精力的合理分配和學生學習的有效引導。邱顯東認為,師生關系要以生為本,教學關系要以學為本,教師本就應該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而導學案能實現很好的教學功能牽引,實現這些目標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