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年人理應得到很好的照顧。但是,由于種種現實原因,目前農村一些老人的生活相當困難,甚至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農村老年人生活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長期患病是導致老年人貧困的主要原因
筆者所在村子60歲以上的老人有44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205%,其中有近一半老人長年患病。這些老人基本上喪失了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一旦生病,特別是得了大病、重病、慢性病以后,有的為治病傾家蕩產,有的生病后因支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小病拖、大病挺,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又治不起。一些不孝子女更是把生病的老人視為累贅,思想上嫌棄,生活上遺棄,救治上放棄。
(二)子女養老意識淡薄是造成老年人生活困難的重要因素
現在農村的老年人絕大多數是多子女,分家是農村普遍的習慣,一些子女對老人有意見,就以家產分配不公為借口,鬧家庭矛盾不贍養老人。一些子女為了平均分擔贍養義務,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隨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問的溫暖,子女往往忙于生計,對老人的孤獨生活視而不見。這種狀態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一些子女不但不盡贍養義務,甚至虐待老人。
(三)勞動力轉移是造成老年人生活困難的客觀因素
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使老人得不到應有的照顧。我們村在外打工的青年比較多,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有216人,占60歲以上人口的48.43%。除少數年齡特別大、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外,這些老人大都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除此之外,一些老年人還要擔負撫養教育孫輩的重任,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二、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建議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建立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極大地改善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但是,想要徹底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筆者結合農村現狀和自身工作實際,認為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社會政策,是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對象、模式、基金的繳納與支付以及基金管理體制等,使農村社會養老事業在法律軌道上全面健康發展。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和運營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拓展農村養老金的籌措渠道,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渠道投資、多種所有制養老機構共同發展的局面。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金征繳,增加基金收入,發揮養老保險資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興辦農村社會化養老事業。
(二)完善農村社會公共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政府應加大農村社會化養老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修建社區養老院,鼓勵民間創辦各類有償服務的養老機構,供農村老人及家庭選擇居住。要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慈善機構對老年人事業的支持,拓寬老齡事業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社會力量、企業團體投資興辦老年學校、活動中心等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各級政府應幫助和鼓勵農民興辦各種農村社會組織,以解決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改善其生存環境。
(三)創新管理體制。完善政策的運行機制
應根據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目標和要求,從根本上破除養老保障政策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制的局限性,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的養老保障制度;要區別不同的保障對象,分類管理,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特別是應高度關注失地農民、農民工和“空巢老人”等農村新出現的特殊群體的養老保障問題,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靈活多樣的養老保障制度,有效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四)大力推進農村先進文化建設。構建新型的農村養老文化
特別要重視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注重對公民進行孝道觀念、責任意識和感恩思想的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老、養老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念。同時,還要重視在全社會提倡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普及現代社會保障知識,為農村新型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創造和諧寬松的社會文化環境。
農村孤老問題不僅是社會道德問題,更是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政治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構建農村老年人保障體系,妥善解決農村孤老問題,共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作者系魯山縣庫區鄉婆娑村黨支部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