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樂”是當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討的課題,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初中生正處于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在初中課堂上引入“寓教于樂”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歷史課的課時較少,教與學的任務相當艱巨,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從而取得課堂的最佳效果,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一、優化導語設計,引發學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產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盡快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從而使導語成為一堂課成功的鋪墊。
筆者在講“西安事變”一節時,在課堂上讓學生先看《西安事變》錄像中“華清池捉蔣”的片斷,并讓學生簡要復述幾個情節,然后指出,這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生動寫照,那么張、楊為什么要扣押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結果怎樣?影響如何呢?中國共產黨對這一事變又持什么態度?為什么?一系列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據教材內容,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或利用謎語、成語導八,或利用名言詩詞導入,或利用鄉土歷史導入……總之,上課伊始就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愿意學,喜歡聽。學生質疑、求知的欲望被激發起來了,教師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二、將史實故事化,變枯燥說教為生動描繪
初中歷史課本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個梗概,教師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吸引學生,學生有興致、易接受,對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如講“戰國七雄”,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為了突出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七國中最徹底、成效最大的一次變法,筆者在課堂上曾穿插講了商鞅南門立木和將唆使太子犯法的兩個師傅治罪的故事。這兩個故事表現了商鞅取信于民、堅決推行新法的決心,也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同舊勢力作斗爭的可貴品質。這樣,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意義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包含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作為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饒有風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八樂而忘返的勝境。
三、不可忽視情感交融
初中生可塑性強,中學階段又是獨立見解形成的時期。歷史教學中,教師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生動描述歷史長河中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人物命運,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等,把歷史本身的魅力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既能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又能引導學生將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如在講授“九一八”事變這部分內容時,在授課前,筆者采用音樂創設情境的方法,在課堂上用錄音機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在哀傷的歌曲中,學生的思緒被帶到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受苦受難的歷史場景之中,悲憤的情緒充滿了每個學生的胸膛……在這樣的情緒感染下,學生很快進入了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同時也加深了對這段歷史的掌握與理解。在講解我國古代文化時,教師要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光耀千古的優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使他們振奮起來,堅定地為中華崛起和騰飛讀書。
歷史課除了課堂上可以引入“寓教于樂”之外,課下幫助學生掌握記憶規律,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要讓學生逐漸把學習歷史當做一種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動,不僅能減輕他們的負擔,而且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鄲城縣石槽鎮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