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精辟地論述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是深遠的。
一、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意義
目前,我國青少年和兒童占全國人口的576%,他們是未來的決策者和建設者,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廣大青少年的廣泛參與,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當前,我國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從現在開始,對青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以適應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可持續發展”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眾多學科,具有復雜層次的巨大工程。其核心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其主要內容有人口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地理學與可持續發展關系極為密切。以人的關系為主線的中學地理教育,比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更具備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條件,所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就成為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中學地理教育要義不容辭地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協調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既要考慮局部利益,又要樹立全球意識:既要滿足當代的需求,還要照顧后代的生存與發展,使他們在未來的各項活動中,能夠具有較高的素質,自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穩定的關系: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經濟的發展: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中學地理的主要內容
一是資源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新大綱第一至四單元,分別講授以人類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著重揭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資源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觀點。
二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大綱在人文地理部分,講述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居住地、人類活動地域聯系、人口與環境、文化景觀與環境、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等。討論人類活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探討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區域國土整治部分,講述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沙漠化防止、河流的綜合治理、中低產田的治理、海島和海域的開發、山區農業資源的開發等內容,均突出了經濟可持續與生態可持續相{辦凋的關系。
三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新大綱第九單元,通過介紹全球性及我國面臨的人口、糧食、資源、環境等問題及其嚴重后果,提高到學生對于環境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使他們懂得由于人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產生了上述問題,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直接危機到人類自身。
四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第十單元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題研究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原則和實施策略,使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又可以喚起他們乃至全球人們的共同努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四、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在地理教育的全過程中,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通過可持續發展,滿足人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自然資源只有節約才能持久利用,培養人人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牢固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觀念,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二是第二課堂和地理調查中注重可持續發展內容。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設計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查找相關資料,通過討論或者選代表發言,直接參加到活動中,結合課堂所講授的內容,效果會更好。在地理野外參觀、訪問、觀察、調查中,組織學生參觀了解生態農業模式,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有選擇地參觀調查,使學生增加可持續發展的感性知識。
三是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積極投身到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
總之,“可持續發展”是貫穿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認真研究中學地理,認真研究和貫徹“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和我們的未來造福。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