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提出、聚焦于具體的產業固然重要,但更要確保建立起對未來產業方向及時和正確把握的機制,如何培育新興產業的機制,這不僅是中關村,可能也是整個國家所更需要的。
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宏偉目標是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需要有周密的大戰略,持之以衡地貫徹落實。其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至關重要。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產業發展規律研究,建立起面向未來的能夠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機制,爭取通過新興產業引領中關村實現跨越式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只能依附于企業的發展,因此要加強企業成長規律研究,為企業提供全過程“一條龍”服務,為提升園區內生性增長能力打造一條快速培育成功企業的流水線;還要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推動全球范圍內的產業整合,促進創新集群發展。
(一)加強產業發展規律研究,建設面向未來的能夠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車道
指明并培育特定產業是必要的,但更要注重建立起能夠及時摸清未來發展方向、培育新興產業的機制。本文并不打算人云亦云地去判斷或者指出哪些產業是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或者前沿領域,而是致力于探討如何培育新興產業的機制,這可能也是整個國家所更需要的。
1、建立起未來產業的前瞻性研究機制,解決確定未來技術、未來方向、未來產業的問題
目前,提出、聚焦于具體的產業固然重要,但更要確保建立起對未來產業方向及時和正確把握的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屬重大經濟決策,它是基于全球視野、戰略眼光,持續跟蹤科技革命進程、進行深度產業研究,并根據本國比較優勢做出的戰略抉擇。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選擇關鍵核心技術,確定新興戰略產業直接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就貽誤時機”。中關村應設立或委托高層次專業機構進行產業戰略研究,把握方向、科學決策,站在全球新技術的前沿,站在國家的高度,設立類似于國家863科研計劃、973計劃的新興產業發展計劃,才能取得像當年設立試驗區推動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樣的成就。
2、營造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制度環境,為新興產業的萌芽、發展和成長提供沃土
建立高新技術產品在試驗性環境、示范平臺、應用平臺、測試環境和平臺方面的有效機制。新興產業技術發韌之初往往還不成熟,技術路線還有多種選擇,形成主流產品和商業模式還需市場的篩選。因此,產業化初期要經歷一個試錯的過程,這期間應采取“市場準入從寬”的政策,盡快形成多樣化的市場結構和多元主體、不同技術路線競相發展的局面,接受市場的篩選。由政府認定哪種技術可行或不可行,只有哪個或哪些企業可以進入,是不明智的,但是建立起高新技術產品的試驗性環境、示范平臺、應用平臺、測試環境和平臺是對新興產業的最大支持和幫助。
建立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使用情況報告制度,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向企業反饋自主創新產品的使用情況,幫助提出改進建議;二是增強對企業技術進步的約束機制,避免企業躺在政府身上不思進取,喪失改進和完善技術、提高經濟性能的動力。從目前情況來看,有些政府采購產品存在的缺陷在3、5年后,仍未得到改善,針對這種情況應進行約束,可采取從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中剔除等懲罰措施。此外,針對政府采購的產品,在企業改進自主創新產品的既有缺點、性能后,可以成本價或者稍加一點利潤實施產品的更新換代或者升級,以提供給企業技術改進試驗的機會。
將新興產業的發展適時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像美國當年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一樣,以盡快擴大新興產業產品的市場。1993年9月,美國政府宣布實施一項新的高科技計劃,即“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旨在以因特網為雛形,興建信息時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美國人方便地共享海量信息資源,作為美國發展政策的重點和產業發展基礎。事實證明,互聯網永遠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溝通的方式,產生了比工業革命更為深刻的影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適時階段同樣需要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才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中關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做到這一點,應當是關注的焦點之一。
3、平衡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關系,爭取全球多數商業合作伙伴,擴大高新技術的國際市場
有技術并不等于有市場,市場往往改變技術走向,市場選擇決定未來。要想在全球具有影響力,技術就不能局限于一國之內,市場就不能局限于一國之內。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作,要處理好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以便有效地適應、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技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使技術能夠在全球得到重視應用,從而擴大市場。
在下一代高清晰度大容量光碟格式之爭中,SONY藍光(與現存的紅光DVD格式不兼容)與東芝HD-DVD(與現存的紅光DVD格式兼容)之爭最值得警醒。2008年2月16日,日本NHK電視臺在頭條新聞中報道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東芝宣布放棄HD-DVD格式,在“次世代DVD規格戰爭”中宣告徹底失敗,持續了數年的規格之爭,最終以藍光的勝利而告終,東芝損失高達數億美元。其失敗的關鍵在于沒有爭取到足夠的內容廠商和生產廠商的支持,即失去了市場的支持;而藍光技術得到了世界上170多家大游戲公司、電影公司、消費電子和家用電腦制造商的支持,美國8家主要電影公司中有7家(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華納、索尼、米高梅、獅門)支持SONY藍光格式。
由于國際市場存在多元化的利益主體,競爭和合作都很重要,一定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像TD-SCDMA只能應用于我國一國市場的事例要越少越好,盡量不要再出現類似事例。技術要盡量開放,爭取全球多數商業伙伴的合作支持,才能有廣闊的全球市場,而不是自造長城把自己圈起來限制自己的市場。
(二)加強企業成長規律研究,打造一條快速培育企業家和成功企業的流水線
中關村的企業往往失敗或者止步于創始人只有“一肚子墨水”(知識、技術)、“一腔熱血”(創業激情),但缺乏企業成長所需的必要知識,往往以科學家而不是企業家的思維辦企業。企業團隊整體的知識結構也不完整,不能適應企業成長的需要。因此,需要挖掘企業成長的規律,根據企業成長不同階段的需求提出相應的助推計劃,通過科學規律指導、幫助、促進企業創始人的成長、自主創新型企業的成長,盡快成長為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家和企業。
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企業的管理是不同的,而目前的企業管理教育和培訓都是關于大企業的管理,并不能完全滿足中關村企業的需要。比如,幾個人的小企業要求員工是全能型,而大企業對人的要求是專業型,等等。鑒于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為企業提供全過程“一條龍”服務,要在參與全球競爭中造就世界水平的企業家,為提升內生性增長能力打造一條快速培育企業家和成功企業的流水線。
1、培養具有技術背景的現代企業家
到目前為止,國內存在的一個普遍傾向是關注企業、重視技術,而對決定企業未來的創始人、管理者關注不夠。尤其是在中關村,更應該著力建設培育現代企業家的機制和環境;或者鼓勵性格特點等比較難轉變成長為企業家的科學家專注于技術創新,引入職業經理人完善企業管理團隊。中關村的企業創始人大都是技術出身,技術意識濃厚,注重甚至只知自身領域的技術發展,基本不抬頭看世界,導致絕大多數園區企業創始人技術能力強、商業意識差,商業能力(包括技術與市場相結合的能力、開拓市場的能力、企業管理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等)弱;胸懷不夠寬廣、視野不夠開闊,缺乏現代企業運營所必須具備的多種知識;跨過“創業死亡谷”后,很難主動與同行或者相關行業的企業合作,更不會在更高層次上運用資本運作等手段發展壯大企業,并在更高更大的平臺上進行技術創新。因此,中關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企業家的培育。
加強培訓。為擬創業的人員、新設立企業的創業者提供免費短期(3天)創業培訓,主要從市場、財務、管理、資本運作基礎知識等方面完善創業者的知識結構。設立創業模擬實踐營,為擬創業的人員、新設立企業的創業者提供免費短期(一周左右)的創業實戰訓練。強化企業發展過程中對企業高管的繼續教育,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引入管理、戰略、資本運作培訓。
開展創業輔導。組建創業輔導顧問團,實施“創業大救援”,主要為處于困境中的創業企業提供短期解決途徑,提高創業企業成活率。針對快速成長的企業,開展企業發展診斷,主要針對企業戰略與管理加以改進,并從中篩選、培育出真正的企業家和對自主創新、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為重要作用的企業。組建創業導師團,主要針對成長型企業中的優秀企業,幫助企業領導快速提升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應對企業快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新難題,造就現代企業家,從中培育出行業領袖級企業與企業家。
建立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的中小企業高管到國內外大型企業短期掛職學習的機制。讓一些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領導到國內外大企業掛職董事長助理或總經理助理,實地了解、學習大企業的管理,以便企業在快速成長階段少走彎路、避免失敗。
幫助已具有一定基礎、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加強管理團隊建設,幫助引進已退休的專業顧問、企業高管到創業企業兼職,發揮余熱;鼓勵、幫助有條件的企業加強團隊建設,組成適應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高層管理隊伍。
2、建設融資服務鏈
形成適合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需求的融資產品鏈。加強風險投資與政府扶持資金的結合,有效地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為園區支持的企業提供后續服務。在政府扶持資金評審環節吸收風險投資家參與,以便增加對市場、企業團隊的評審維度,與技術專家、財務專家的評審意見相結合。
建立資本與中小企業相互接觸的平民化平臺。大多數企業找金融機構、投資機構都很困難,不認識人很難獲得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與投資機構也在四處尋找合適的項目,雙方都很辛苦,就是沒有機會對上眼,結為伉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平民化的交流平臺,讓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從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建立溝通渠道,有物理的空間、有虛擬的接觸途徑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硅谷沙丘大街集中了很多家風險投資,甚至幾個人在那兒一聊天,錢就拍給你了,這樣的故事為什么在中關村就沒有發生?
3、建立完善的專業化、職業化、標準化、社會化的中介服務體系
建立完善的專業化、職業化、標準化、社會化的中介服務體系,構建服務鏈,打造政府、中介機構、社會的無縫連接,追求最終讓園區企業只需做好“研發、生產、銷售”三核心工作即可、其它非核心工作全部可以外包給專業中介機構的理想狀態。
(三)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推動全球范圍內的產業整合,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中關村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在大企業的夾縫中生存,在技術或者產品上各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市場方面各有“一畝三分地”。但彼此之間缺乏關聯,各自的市場容量有限,拓寬市場領域的實力也很有限。企業之間的分工、交流、協作、融合不夠,單打獨斗,缺乏整體的力量。因此,需要引導、鼓勵采取由松散、半松散、半緊密到緊密甚至最后融為一體的多種形式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在中關村內部整合的基礎上,圖謀全球范圍內的企業整合、產業整合,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1、構筑企業的交流與互動機制,引導、鼓勵園區企業間的合作、聯合、合并、重組,快速做大做強,提高在全球范圍內產業整合的實力、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海淀園有4、5家專業從事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成像業務的石油天然氣勘探技術服務企業,業務基本相同,國內的服務對象也是局限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這幾家石油開采公司,每家在技術上都有自己的“一招鮮”,但每家都不大,在國外也基本沒有什么業務,最大的每年凈利潤也就2000萬元人民幣左右。其中,至少有兩家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個人分別出資收購了加拿大等國的老油田,并利用自有技術分析老油田從中找到了新油井,獲取了不菲的收益。遺憾的是,這幾個企業都在單打獨斗,形不成氣候,對園區發展也沒有多大的幫助;在園區開辦的企業仍舊是幾十人規模的小企業,在國際上更沒有什么影響力。如果這些企業能夠合作、整合,勢必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和作用。
類似的例子在中關村數不勝數,園區可以在資金、信用環境等方面大力引導、指導、鼓勵企業加強聯系,通過建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合作伙伴計劃等多種形式,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促進園區企業的加速整合,做大做強園區企業。
2、鼓勵以產業整合為導向的股權投資,爭取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產業整合
通過資本運作整合產業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徑。美國的第一個托拉斯即是通過并購產生的,其后,美國有大量的企業通過這種手段快速整合產業而迅速成長。時至今日,包括Google在內的新興企業也在通過不斷的并購來吸收最新技術成果,壯大自己,長久保持競爭優勢。而國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則很少運用這一手段。中關村在實施“十百千”計劃時,完全可以通過政府投資平臺(比如中關村發展集團等),對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在初始階段進行投資,投資不是對單個企業的投資,而是對整個行業的投資,至少要對國內該行業的前三名企業進行投資,既可以提高投資成功率,又可以在必要時運用資本的力量,促進整合,通過并購手段加快企業的成長,如果可能,最好在全球范圍內對該行業進行投資,以提高在全球范圍內對該行業的整合能力,盡快培育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有效地加快企業的全球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