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實名制”7月1日開始施行,政府對電子商務的監管正在逐步向普通商務看齊。
《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于7月1日開始施行,“網店實名制”正式出爐。開設網店需要什么樣的資質?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需要承擔哪些義務?經營所得如何依法納稅?下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
一、關于網絡商品、服務經營者的資質審查
《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將網絡交易行為的主體分為兩類,既網絡商品、服務經營者與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網站經營者,其中,前者還分為已經過工商登記注冊持有營業執照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及個體工商戶和以個人身份通過網絡從事經營活動的自然人。
根據《暫行辦法》規定,通過網絡從事商品、服務交易的經營者負有提交資質證明的義務,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對經營主體身份進行審查。
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1、已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并領取營業執照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體工商戶,通過網絡從事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應當在其網站主頁面或者從事經營活動的網頁醒目位置公開營業執照登載的信息或者其營業執照的電子鏈接標識。
2、通過網絡從事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自然人,暫不具備工商登記條件的自然人,應當向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提出申請,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實身份信息。未經登記注冊,不能通過網絡從事經營活動,只能以自有財物進行交易。
具備登記注冊條件的,應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注冊。其中,單獨一個自然人可以注冊成為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或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多個自然人可注冊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或合伙企業。
登記注冊的流程大體相同,既申請人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提交相應材料,申請設立。
3、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對申請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者自然人的經營主體身份進行審查,其中,對于暫不具備工商登記注冊條件的自然人,應對其身份信息進行審查和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定期核實更新并核發證明個人身份信息真實合法的標記,加載在其從事商品交易或者服務活動的網頁上。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審查僅指形式審查,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只需審查所提供信息是否符合形式要件,不需對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
二、經營過程中,各經營主體需承擔的義務
根據《暫行辦法》規定,在經營過程中,網絡商品、服務經營者的義務對象主要是消費者。
經營者應向消費者提供交易商品或服務的相關情況,包括名稱、種類、數量、質量、價格、運費、配送方式、支付形式、退換貨方式等主要信息,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另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信息須為真實信息,不得虛假宣傳。
交易過程中,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電子格式合同條款的,應當遵守公平交易原則,對與消費者權益有重大關系的條款應當提示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且不得以電子格式合同條款為“霸王條款”,減免自身義務、責任。
交易成立后,經營者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出具購貨憑證或服務單據,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需注意,經消費者同意,以電子化方式出具的憑證、單據,與傳統憑證、單據具有相同法律效力,可作為消費者投訴的依據。
經營者不得向消費者收集與提供商品和服務無關的信息,對因交易需要獲得的消費者信息負有保密義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后應當限期銷毀,不得不正當使用、公開或用于營利。
另外,網絡商品、服務經營者不得侵犯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企業名稱權等權利,不得利用網絡技術手段或者載體等方式,實施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以及侵犯權利人商業秘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的義務對象則主要是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和網絡平臺自身建設。
在網絡平臺自身建設上,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承擔的義務可總結為“六建立”:
與申請進入網絡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的經營者建立合同關系。合同須明確雙方在網絡交易平臺進入和退出、商品和服務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建立網絡交易平臺管理規章制度。規章制度的內容應包括交易規則、交易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良信息處理等。
在技術上建立完善可靠的交易環境。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當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保證網絡交易平臺的正常運行,提供必要、可靠的交易環境和交易服務,維護網絡交易秩序,并保證用戶可以便利、完整地瀏覽并保存各項規章制度、合同文本。
建立檢查監控制度,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執法活動。
建立消費糾紛和解和消費維權自律制度。當消費者在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發生消費糾紛或其權益受到損害時,向消費者提供經營者的真實的網站登記信息,積極協助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對經營者的信用情況客觀、公正地進行采集與記錄,進行信息評估、信息披露,向消費者警示交易風險。
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對相關行政管理機關負有的義務則可總結為“三配合”:
發現交易平臺內有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規章交易的行為的,應當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并配合行政管理部門工作,及時采取措施制止,必要時可以停止對其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現網絡交易平臺內有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依法要求采取措施制止的,應當予以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求提供在其網絡交易平臺內進行違法經營的經營者的登記信息、交易數據備份等資料的,應當據實提供;
按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規定的內容定期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送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經營統計資料。
除此之外,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還須采取必要手段保護注冊商標專用權、企業名稱權,保護涉及經營者商業秘密或者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數據資料信息的安全,合理保存在其平臺上發布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信息內容及其發布時間,并使用合理手段保證其真實、完整、安全。
三、網絡交易經營者如何依法納稅
《稅收征收管理法》規定,企業,企業在外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和從事生產、經營的場所,個體工商戶,自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三十日內,持有關證件,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稅務登記。
公司通過網絡進行交易活動的,所納稅種應與其常規經營方式下所納稅種相同。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的生產經營所得,依法計征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24000元/年(2000元/月),其中向其從業人員實際支付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允許在稅前據實扣除,撥繳的工會經費、發生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支出分別在工資薪金總額2%、14%、2.5%的標準內據實扣除。自然人通過網絡轉讓財產所得,應繳納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為(轉讓財產收入額一財產原值一合理費用)×20%,當轉讓財產所得數額小于財產原值時,不必為個人所得繳稅。
銷售或進口圖書、報紙、雜志的經營者,還應代繳相應增值稅,稅率為13%;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的經營者,應繳增值稅稅率為17%。增值稅額的計算方法為: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
從事部分特種商品交易的經營者,還應當繳納消費稅,其中化妝品稅率為30%,金銀首飾、鉑金首飾和鉆石及鉆石飾品稅率為5%,其他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稅率為10%,高爾夫球及球具稅率為10%,高檔手表稅率為20%。需注意,消費稅為間接稅率,所繳稅額將附加到商品價款中,最終由消費者承擔。
另外,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購銷合同、加工承攬合同、產權轉移書據,與運輸公司間存在貨物運輸合同的,還應繳納相應印花稅,其中,購銷合同稅率萬分之三,加工承攬合同、運輸合同、產權轉移書據稅率為萬分之五。應納稅額不足一角的,免納印花稅。應納稅額在一角以上的,其稅額尾數以四舍五入計。